摘要: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列寧的領導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從此亦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在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采取措施,力求提高生產力水平,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實現從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型國家的轉變。在文化方面,列寧旨在提高全民素質,特別是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凝結在他《日記摘錄》和《論合作社》等文章中。
關鍵詞:列寧;農民教育;當代啟示
一、列寧加強農民教育的原因
列寧認為一個國家工業化的進程離不開農業提供的糧食和原材料,農民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的重要力量,而且強大而堅固的工農聯盟使無產階級政權得以穩固和發展。因此,列寧特別重視農民的生活和對農民的教育。
第一,蘇俄是在一個經濟政治文化都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的,而且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民認識不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對于社會主義沒有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他們仍然殘存著小農意識,如封建守舊、精神萎靡、自私自利,容易受到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侵蝕,只有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改造他們的思想觀念,才能讓他們擺脫種種偏見,認同蘇維埃政權。第二,當時的蘇俄新經濟政策剛剛實行,允許農民對余糧進行自由貿易后,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在這個小生產者成為汪洋大海的國家,列寧一直希望將農民這種小生產組織起來,所以選擇了合作社這種方式,列寧認為生產資料所有權掌握在國家手中,而小生產者自發組織的合作社,受國家引導、監督和控制,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能將私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很好的結合,而通過教育才能使農民明白合作社的好處,成為“文明的商人”,自愿的、積極的加入合作社,參加生產。第三,要向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需要農民學習和掌握當前的科學技術和電氣化的知識,走上機械化、集體化的農業發展道路,先是通過向農民傳播和宣傳種田知識、再教會農民學會使用拖拉機、播種機等設備,使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為蘇俄的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提供推動力,因而要堅持引導、教育農民學習新知識,利用規模化生產和電氣化,推動蘇俄的工業化的進步。
二、列寧加強農民教育的措施
列寧認為要使農民脫離和資產階級的聯盟,然后同無產階級結成穩固的聯盟,必須提高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也是改善城鄉對立關系的這個基本的政治問題一種方式,而且走上執政舞臺的無產階級必須承擔這項基本任務,為此列寧提出了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幾項措施。
第一,通過教師爭取農民,列寧要提升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升到資本主義國家都沒有的高度,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有計劃、有組織的下農村傳播文化知識,來爭取農民。第二,要發動城市工人支援農民,在工人和農民間建立起來友好的互助形式,讓工人組成多個經常幫助農村發展文化為宗旨的團體,無論是黨的、工會的、個人的,然后與農村的各個支部結合成“幫扶對子”,利用一切機會、一切場合來滿足“兄弟支部”的各種文化需求。第三,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給農村帶來的是在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壞的影響,而社會主義國家要給予相反的東西,要增強城鄉文化聯系工作的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這樣發展農村的文化才能更加有實效。第四,在發展合作社時,列寧還提出要通過一場變革,將全體人民群眾的文化提高一個整個階段,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賣弄聰明,要通過一個歷史時代,讓人人識字、擁有足夠的見識、能夠讀書看報,要在合作社中成為一個有見識的能寫會算的商人。
三、列寧加強農民教育的當代啟示
我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但我們的短板仍然在農村,在革命戰
爭年代,農民是主力軍,在建設和改革時期,農民是源動力。根據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的總人口有13.8億人,其中農村人口約5.9億,占總人口的42.6%,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想邁進現代農業,仍然需要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養。
(一)加強農民教育要始終堅持維護農民的利益。
只有農民真心擁護社會主義政權,這個國家才能穩固,要得到農民的認同和支持,并調動農民參與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列寧強調合作化是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方式,但是也要讓農民自愿加入,通過教育自覺的明白加入合作社的好處,一方面加入合作社受益良多,另一方面也會讓農民成為文明的商人。在我國,加強農民教育也要注重農民自身的訴求,要從農民最迫切的需要著手,比如相關農業政策的宣講、入戶宣傳讓每一位農民享受到實惠;比如科學種田養殖的知識的指導,擺脫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的困境;比如創業就業技能和新興技術的培訓,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再比如繁榮農村文化,增強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減少娛樂形式單一的狀況等。總之,要將農民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始終得到廣大農民的真心擁護。
(二)加強農民教育中采取多樣化的方式。
列寧依靠國民教師到農村“支教”,又希望城市的支部與農村支部能結成“幫扶對子”,讓城市居民深入到農民之中,采用了多樣化的方式加強對農民的教育,現在我國對農民的教育更應該注重靈活性和時代性。其一,多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并與當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起來,尤其是當前進行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中,要把知識和政策宣傳到位,解決農民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顧慮和遇到的困難,維護好廣大農民的利益。其二,多運用新興媒體,比如互聯網和微信,在“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等活動中,也可以與農村的支部結成幫扶對子,建立長期的聯系,及時了解他們在生活中的困難,把文化和知識送下去,更要送到百姓的心坎上,目前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幫扶責任人不能走過場,要深入實際、深入農民的家中了解實際情況,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在農村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堅持扶貧中的扶“智”。
參考文獻:
[1]魏開剛 李曉麗.列寧對農民教育問題的認識及其現實啟示[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5):14-16.
作者簡介 :吳艷宇(1990—),女,漢族,黑龍江鶴崗人,職務:雙鴨山市市委黨校教師,學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