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怡
摘要:以重慶市華光社區為例,該社區教育發展存在運行機制、活動形式、資源利用及人才建設等方面的困境。這些問題與全國其他社區教育發展存在共性,筆者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對促進社區教育建設路徑及介入效果進行了創新性思考。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區教育
一、社區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
運行機制:社區現有的教育機構尚未健全,社區學院、居民興趣團體管理缺乏相應制度,團體規范性不強,稍顯混亂。
活動形式:①社區文體活動輻射面不廣:多為面向老年群體開展活動,面向青壯年的較少甚至基本沒有;②社區開辦教育內容較為單一:多以一般生活常識教育為主,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涉及少;③社區開辦活動之前與社區居民缺乏充分溝通,社區居民多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實際教育意義。
資源利用:存在社區教育資源利用有限的問題,加之社區層面對于平時的社區教育活動宣傳力度不足,宣傳設備陳舊、手段落后,導致社區里的教育文化資源使用率不高,使用群體不廣。
人才建設:社區內專職教育人員數量較少,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知識儲備不足,能力水平有限。
二、社會工作者介入社區教育建設的路徑思考
(一)以健全制度為保證,完善社區教育機制
1.建立調查摸底制度。
(1)社區社會工作者深入居民家庭,定期對居民家庭成員構成、年齡結構、經濟狀況、職業和思想情況進行了解,建立完善社區居民檔案。
(2)在該項工作開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重點關注社區困難人群和弱勢群體,細心體察社區居民的需要,多問他們想什么、盼什么,多聽他們對開展社區文化教育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多想如何開展適合他們的活動,使工作有的放矢,扎實推進。
2.建立社區學院、居民興趣團體活動制度。
(1)社工為社區學院提供必要的輔助,推動社區學院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并將建立的相關制度向有需要的社區居民進行反映,促使居民理解社區學院開展社區教育的流程體系。
(2)社工遵循社區居民自主自愿原則,鼓勵社區內不同的居民興趣團體建立相應活動制度來對組織加以規范,實現居民興趣團體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為社區居民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二)以開展活動為載體,拓寬社區教育渠道。
1.靈活安排,開展小型多樣、面向不同群體的活動
(1)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搭建“老年平臺”、“青壯年平臺”、“未成年平臺”,然后依據社區居民需求設立“老年教育小組”、“青壯年教育小組”、“未成年教育小組”。確保每類內部有一名專業社工來為社區居民提供針對性小組服務。(2)活動開展要讓居民樂于參與,也要便于參與。每次組建小組及開展活動前,要列出活動時間和內容“菜單”,提前告知居民,讓居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時間安排選擇參加。
2.開展“情牽服務熱線進社區”活動。
(1)社工鏈接社區外部專業技術人員進入社區開辦社區教育活動。開辦的教育活動可圍繞生活常識教育、經濟知識教育、倫理道德知識教育、閑暇知識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法律法規知識教育等內容展開。(2)社區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秉持“健康快樂,自主參與”的原則,在活動開展的形式、方法、內容上均要貼近居民實際需求。
(三)以社區資源為優勢,發掘社區教育特色。
1.整合社區資源,借助新媒體擴大社區教育活動宣傳力度。
(1)社工可依據相關政策鏈接當地政府加大對社區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力度,在開辟新活動場地的同時,改建、重組社區原有場地。(2)社區社工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廣泛動員社區居民加入到社區教育活動中來。在這一過程中,社工可以采取定期播放知名學習型社區建設的錄像片或者舉辦學習型社區圖片展的方式,提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興趣,強化居民的學習意識,提高居民參與建設學習型社區的積極性。
2.建立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獎勵機制。
(1)社工積極搭建好社區居民與社區教育資源的“橋梁”,增強社區閱覽室、健身室、文體娛樂廣場的教育服務功能,建立社區文化活動的信息網絡,使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教育建設。(2)社工與社區居委會協商制定社區教育活動獎勵表彰機制,對開展社區教育成績顯著的社區組織和個人進行表彰,激發社區教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四)以隊伍建設為重點,增強社區教育力量。
發揮社區社會工作者自身專業性,鏈接高校教師入社區
社會工作者對居民需求加以評估,整合資源,鏈接高校教師進入社區開辦相關培訓講座,促進學校德育與社區教育的有效溝通和銜接,緩解社區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專業人才的問題。
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發掘社區領袖,并由社區領袖牽頭,把社區各類人才有組織地匯集起來,形成一支人員相對穩定、人才結構多樣的志愿者隊伍,社區社工定期為社區志愿者隊伍提供一些必要指導,帶動建起來的志愿者隊伍在社區教育建設中發揮正向作用。
三、社工介入的可行性評估
為確保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教育建設的有效性,可從需求評估、過程及效果評估方面對開展的活動進行評估:
1.需求評估。
(1)進行前期調研,發放調研問卷,根據調研結果評估群眾需求的程度。
(2)機構根據工作進展記錄,實地效果呈現對計劃進行評估。
(3)參考社區居委會的反映以及居民反映。
(4)第三方評估:根據有關機構或專家對社區的調查,評估社區社會工作者針對社區文化教育開展的服務計劃的有效性。
2.過程及成效評估。
評估項目 測量標準
運行機制 社區居民是否均建立起居民檔案?
社會工作者走訪居民家庭的頻率變化?
社區學院及居民興趣團體建立起相應規范及遵守情況?
社區學院及居民興趣團體管理成本變化?
社區學院及居民興趣團體管理更加便捷?
活動形式 社區小組建立種類及數量?
社區小組工作開展頻率?
社區文化教育內容由少變多?
社區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增加?
資源利用 社區在文化教育活動開展上投入資金增加?
社區文體活動場地增加,陳舊活動設施換新?
社區文化教育宣傳方式多樣?
社區教育文化資源居民使用率頻繁?
社區教育文化資源使用群體拓寬?
人才建設 社區高素質專職工作人員增加?
高校教師進入社區開辦講座培訓?
社區領袖發掘人數增加?
社區志愿者隊伍壯大?
參考文獻:
[1]沈鴻新,史平,沈帥著.社區策劃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