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禹
[摘要]《玄怪錄》中的許多故事成為明清小說的材料來源,如《杜子春》、《張老》被改編為擬話本,收入《三言》,《郭代公》、《刁俊朝》的情節被《西游記》、《醒世姻緣傳》等長篇小說襲用。由文言小說嬗變為白話小說,藝術形式與風格大為改易。
[關鍵詞]玄怪錄;明清小說;嬗變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179-02
《玄怪錄》中的許多故事成為明清小說的材料來源,如《杜子春》、《張老》被改編為擬話本,收入《三言》,《郭代公》、《刁俊朝》的情節被《西游記》、《醒世姻緣傳》等長篇章回小說襲用。
一、《玄怪錄》嬗變為擬話本
(一)重世情而輕佛道:從《杜子春》到《杜子春三入長安》
《杜子春》敘周隋時人杜子春酗酒邪游,資產蕩盡,后遇老叟,贈錢三百萬,不久散盡。老叟又贈一千萬,未幾又盡,又贈三千萬,轉資揚州,改過自新,家業大興。子春后為老叟守爐,許諾默聲,群魔擾亂,子春不為所動,終為愛心所惑,不覺失聲,藥爐遂壞,遂返家。
《醒世恒言》之《杜子春三入長安》據《杜子春》敷衍而成,多有增改,如下所述:
首先是豐富了對杜子春散財的敘說,由“嗜酒邪游”擴展為大段的敷衍,尤其著重表現由“雖無食客三千,也有幫閑幾百”之煊赫而至“贖身的贖身,逃走的逃走,去得半個不留”之寥落的反差。
其次是生動地刻畫了杜子春的心態。散盡三萬兩之后,老叟允諾再贈十萬,子春便在酒店吹噓。子春回歸揚州,一度收斂,終復如前。獲贈三十萬之后“識破了世態,改轉了念頭”,謝絕“扶興不扶敗”的朋友。
再次是刪減了對杜子春守爐的表現,傳奇中表現種種魔相,幾占一半篇幅,小說則相對較簡,約為四分之一。
最后是增加了杜子春二次求道的情節,老叟點化子春成就,韋氏亦得道,向親眷求施舍而不得,遂作別離去。
對比可知,小說加入了很多世情元素。傳奇中杜子春獨來獨往,與親友少有交往,小說則再三表現親友之勢利。傳奇中老叟言簡旨深,小說中的老叟則極為健談,甚至說出“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喏也不與我唱一個”這樣的粗話。小說對杜子春守爐所見幻相的描寫卻極其精簡,佛道色彩因之淡化。
《綠野仙蹤》九十三回“守仙爐六友燒丹藥”之守丹爐見幻相的情節,亦與《杜子春》有相似之處。
如果說《杜子春》的嬗變主要體現在主題內容上,那么由《張老》改編為《張古老種瓜娶文女》則主要是體制形式上。
(二)由神怪之奇而情事之奇:從《張老》到《張古老種瓜娶文女》
《張老》敘張老求婚韋恕之女,韋惡其貧,索五百緡。張老送得,韋遂許婚,因人譏議,夫婦遷至天壇山。數年后韋念其女,命長子義方尋訪,始知張老為神仙。
應當指出,按《寶文堂書目》、《也是園書目》著錄《種瓜張老》為宋人詞話。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將之列入唐代小說向話本小說嬗變的討論之中。然據章培恒《關于現存“宋話本”》持論,現存所謂宋話本至少已經元、明人改易。本文不討論《張古老種瓜娶文女》的年代問題,因其見于《古今小說》,且筆者著眼于明人對唐代小說的改易,故統一納入擬話本小說的討論之中。
《古今小說》之《張古老種瓜娶文女》較之《張老》,增改幾處,如下所述:
首先是增加了對韋恕出身的介紹,明確為梁武帝時人,本是“諫議大夫”,進諫遭貶,為真州六合縣駟馬監判院。
其次是引入了重要的“照殿玉獅子”馬,如開篇所云“且說一個官人,因雪中走了一匹白馬,變成一件蹊蹺神仙的事”。因馬誤入張家,韋恕討要,才得相見。
再次是引入了甜瓜,白雪中出,方知靈異。又因送贈瓜,韋家感恩,合家前往,張老見韋恕之女,意欲迎娶。
此外是擴展了增改說親娶親的情節,先寫媒婆求利,極為熱心,又加入了韋氏七歲開言,改名文女的神異事件,此外韋義方改為軍士出身,有勇無謀。
最后是明確張老為“上仙長興張古老”,文女為上天玉女,思凡下界,韋義方本應成仙,因殺心重而為城隍土地。
對比可知,小說增加了寶馬、甜瓜兩個物件,增加了韋義方的戲份。以寶馬勾連情節,因馬結緣,便不突兀。雪中得瓜,本屬神異,埋下伏筆。而增添韋義方的戲份,表現其有勇力殺心,則起到了突出矛盾、增添趣味的潤色效果。此外,小說中大量插入詩詞,寫馬、寫瓜、寫景,又以詩收束全文。經此增改,由神道之奇而為情事之奇。
經過對讀,可見《玄怪錄》嬗變為擬話本,或變主題,或改形制,內核猶在,風格迥異。
首先,《玄怪錄》之意不在寄托,而是實錄奇怪之事,故重辭采而輕內容。擬話本作者則不然,往往取材現實,反映生活,寓意寄托。此外,唐傳奇往往寫人仙殊途,迥然有異,擬話本之寫人仙,則較為模糊,人可成仙,仙可思凡。以上種種,可歸為現實性的加強。
其次,《玄怪錄》與擬話本的創作動機不同。前者率性為文,后者以文求利,因要服從于演出需要或吸引讀者,必須采用貼合市民的白話,多設懸念,以詩逞才,更需變尋仙不遇的缺憾為人皆成仙的俗套,以迎合聽眾讀者。
此外,擬話本尤重勸誡,所謂“明人擬作末流,乃告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艷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與宋迥異矣。”魯迅先生之語雖為批評,卻側面反映了擬話本的勸誡功能。故借杜子春之改過自新、廣行善事以規勸世人,以韋義方之殺心過重、未成真仙以教化人心。
以上討論了《玄怪錄》在擬話本中的嬗變,此外,《玄怪錄》也為長篇章回小說所借鑒,然而與擬話本小說之改編原作不同的是,章回小說多襲用情節。
二、《玄怪錄》與長篇章回小說
(一)《郭代公》與《西游記》
《郭代公》敘郭元振科舉下弟,自晉之汾,夜投一宅,問東閣有女哭。問之,告以鄉人祭祀烏將軍,每擇美貌處女送嫁。元振立誓除害,砍斷烏將軍一臂,鄉民憤怒,元振以大義責之,方才醒悟。眾人尋血而行,見一大豬,一齊殺之。
《西游記》第十八、十九回敘述豬八戒高老莊故事,與《郭代公》極為類似。只不過豬八戒未被殺,而是隨唐僧取經。學界多將《郭代公》納入豬八戒原型的討論之中,龔維英《豬八戒藝術形象的淵源》(《文學遺產》增刊第15輯)、張錦池《論豬八戒的血統問題》(《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姚立江《金色豬與河伯——也談豬八戒形象的原型》(文史雜志1990年第2期)、魏崇新《豬八戒形象新解——<西游記>新論之一》(徐州師范學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均有討論。
(二)《醒世姻緣傳》襲用《郭代公》、《刁俊朝》
《醒世姻緣傳》六十二回敘高谷相公除烏大王事,由《郭代公》改編而成。除易郭元振為高谷外,尚有幾處增改,如下所述:
首先是增加了娘子郎氏父郎德新、母暴氏的戲份,表現其刻薄,如“貪圖眾家六十兩財禮,請愿賣到死地”,“況且這六十兩聘禮我已使去了許多,那里得來賠補?”,郎氏哭訴道:“他是我的個后娘,恨不得叫我死了,省了他的陪送。”《郭代公》中則只有一句“父利鄉人之五百緡,潛以應選”。
其次是將郎氏嫁與高谷,且高谷懼內,“唬得只溺醋不溺尿”。又生硬地加了一句“若不是后來撞見了一個吃生鐵的陳循閣老,替高相公把那夫人教誨了一頓”。作者加入高谷成婚懼內,實為引入狄希陳之懼內,所謂“但這樣懼內的相公也比比皆是,不止高相公一人”。而加入“陳循閣老”,一般認為是襲用了《萬全記》傳奇。參看李金松《馮夢龍傳奇萬事足之藍本萬全記探考》(文史雜志2009年第7期)、周立波《馮夢龍戲曲改定本考》(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第1期)等文。
應當指出,《醒世姻緣傳》雖是獨立創作,卻有大量襲用。單看《玄怪錄》,除了高谷故事襲用《郭代公》與《萬全記》,二十七回之刁俊朝故事,敘刁俊朝妻項癭中跳出一猱,即是對《刁俊朝》的節錄,僅將唐傳奇中“于鳳凰山神處求得少許靈膏”改為“吃海粉一斤”。《醒世姻緣傳》于此處將刁俊朝與孟參政夫人、張南軒、麻從吾等并列,表現“誰知那天老爺還不肯就下毒手,還要屢屢的做醒眾生”,迎合全書因果報應的主題。至于直引《刁俊朝》以致于不換名性,或為粗疏所至。
以上略述《西游記》、《醒世姻緣傳》襲用《郭代公》、《刁俊朝》的情況,可見長篇小說借鑒《玄怪錄》不同于擬話本,不是直接改編,而是生發新意,服務于創作的整體需要。
本文主要討論了《玄怪錄》在明清小說中的嬗變,通過文本對讀,可見擬話本對《玄怪錄》進行改編,增強作品的現實性,長篇小說則生發新意,服務于整體創作。唐傳奇在明清小說中多有嬗變。筆者僅立足于《玄怪錄》,難窺一斑,類似的探討應該深入地進行下去。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