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四兵
摘要:黨的群眾路線包含一個重要的含義,那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一名公務員,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要搞清楚這三點:一是依靠群眾我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偉大工程也必須依靠群眾;三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務群眾,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因此,作為公務員必須要明白既然領人民的工資,就必須要為人民服務。在文中就從公務員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如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進行論述,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可以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關鍵詞:公務員;為人民服務;建議
這些年來,“國考”始終是個熱門話題。這里有一組數字,從1994年到2009年,中央國家機關及其垂直管理系統連續15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錄用公務員7萬多人,有240多萬人報名。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有199.8萬人報名參加,招錄比例為33:1,平均每個職位有33人報考,個別職位甚至是“百里挑一”,其熱門程度可想而知。在很多人看來,公務員這個職業,因其工作體面,收入穩定,受社會尊重,而廣受青睞。那么,公務員的收入從何而來呢?毫無疑問,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繳納稅收中得來,因而,可以這樣說,公務員領取的是人民發給的工資。
當前,社會上“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現象還大量存在,直接導致黨和政府公信力下降,民眾“仇官”的心態加重。震驚全國的貴州“甕安事件”,是由一個意外事件進而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熊熊大火燒掉了該縣的縣委大樓,也燒掉了當地群眾對政府的信任。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給了甕安官員一記響亮的耳光,讓他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脫離人民。2014年12月26日,一張“警察腳踩女民工頭發”的照片引爆網絡,討薪女討薪不成,反被警察粗暴執法暴打致死。這些丑惡現象讓人在深深震撼的同時,發出怒不可遏的憤恨:人民發給你們工資,就是讓你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嗎?
有了對比,才會有強烈的反差。黨的好干部、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同志,心理裝的是全縣廣大群眾,對人民滿腔熱情,即使肝區痛得直不起腰,也要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直到倒下,因病逝世時,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里,活著我沒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到你們把沙丘治好”。焦裕祿同志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作為公務員,我們要時刻把為人民服務裝進心里。
為人民服務,要堅持“不忘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語重心長的告誡全黨同志,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偉大歷史貢獻。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不忘初心”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為人民服務,要堅持“動民以情”。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時刻將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一大批黨的好干部,之所以受到群眾的愛戴,就是因為他們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為人民鞠躬盡瘁。公務員要以他們為榜樣,心里始終裝著群眾,凡事總是想著群眾,多與群眾交朋友,從感情上貼近群眾,不斷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為人民服務,要堅持“為官以德”。“士有百行,以德為先”,人民群眾判斷一個公務員,首先就是看你的德行表現,其次才是看你的工作能力和實績。“做事先做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公務員要始終將“德”放在安身立命之首。“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只有公務員德行表現好了,群眾才會學有榜樣,也唯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帶領人民群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