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紅??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校創業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儲備創業能力與創業知識,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創業素質,是緩解我國就業形勢的重要手段。本文對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高校教學改革對大學生創業素質的影響,對提高高校創業教育水平與大學生創業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創業素質 教學改革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112-01
創業是指創業者通過自身的努力,整合自身所擁有的資源與優勢,創造出更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的一種勞動方式。創業的本質在于及時把握創業機遇或商機,整合自身各類資源并快速行動,將自身的資源優勢轉化為以利潤為導向的具體社會形態。[1]創業這一勞動方式普遍存在于各行各業各類活動中,是激發各行各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也是推進社會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畢業生數量將遠遠超過社會空缺崗位的數量。據統計,近幾年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人數達到2400萬人以上,而在現有社會經濟結構下,我國每年只能提供約1100萬個就業崗位,我國城鎮年度就業崗位缺口差約為1300萬。[2]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就業形勢嚴峻這一基本國情中,因此,引導激發大學生創業,是緩解我國嚴峻就業形勢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創業教育及現階段存在問題
創業素質是創業行動與創業任務所需要的全部主體要素的總和,包括決策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人際交往協調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3]在高校推廣與普及創業教育,通過創業教育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與創業精神,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形成大學生良好的能力素質、心理素質、人格品質,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創業素質,使其在畢業后具備創業的基本知識儲備、自我就業的意識與創業的敏銳度,當創業時機來臨時能夠及時抓住機遇進行創業。
高校教學是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渠道,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已經在我國廣泛開展并取得成效,例如以提高創業技能為目標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等。[4]但是,我國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內容空泛,教學模式局限于以教為主的知識傳授,課程設置偏理論化與理想化,側重于闡述與傳授創業技能、創業管理、創業學等基本理論知識,而實質性的創業課程寥寥無幾。此外,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將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簡化分析研究,來指導大學生創業的處理手段與方式,這種教學內容偏理想化,與實際社會中復雜的創業活動吻合度不高,極大地簡化了創業過程。這些問題都會使得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不夠深入透徹,畢業后易發生盲目創業、四處碰壁、心理受挫,最終導致創業失敗。
二、高校創業教育改革及其影響
高校創業教育改革包括以下內容:
(1)創業教學導向的轉變
高校的創業教學本質上承擔著傳輸創業知識、培養創業技能、提高創業心理素質與能力素質的重任。而現有的創業教學則狹隘地概述為創業技巧、技能的培養,高校創業教育改革應當轉變這種偏頗教學導向,關注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與實際創業能力的提高,從而轉變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心態與理念,為其畢業后創業積累扎實的知識儲備與素質儲備。
(2)社會創業資源的引入
創業這一勞動方式不僅僅需要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高校創業教育應當改變原有的以教為主的知識傳授模式,改變原有師資模式,邀請成功創業家開講授課,傳授創業精神與創業經驗,讓大學生們切實體會與感受創業精神與創業激情,并從中獲得創業經驗與創業指導。此外,高校可引入社會各類創業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實質性的創業援助,降低大學生創業初期的難度,提高大學生對創業這一勞動方式的深刻認知。
(3)創業課程體系的完善
我國現階段的創業教育教學實踐主要局限于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商業企業以及組織創業競賽等層面上[5],教育實踐與基礎創業知識教學脫節,教育體系的系統性不夠完善。 高校的創業教學改革應當完善創業課程體系,將創業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知識教學納入教學大綱中,開設實質性教學課程與相關聯的基礎理論課程,可以讓大學生在受教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創業理論知識與創業活動的理解,為大學生創業積累創業經驗儲備。
三、結語
高校教學是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緩解我國嚴峻就業形勢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教育課程內容空泛、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可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知識儲備與創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素質。
參考文獻:
[1]肖海平,鄧銀城.大學生創業素質的培養與高校教學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67-70.
[2]趙中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動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概述[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