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公眾的輿論空間和話語表達權得到進一步延伸和釋放,網絡輿論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及特征:傳播媒介逐漸多元化、參與主體走向“草根化”、輿論焦點日顯敏感化、網民行為偏向“群體極化”。因此,如何保持網絡輿論現有生態環境的平衡,值得深入探究與思考。
關鍵詞:網絡輿論;新特點;建議
隨著媒體形式和傳播方式的演變,從論壇到博客,微博、微信等sns應用,乃至時下最流行的直播,輿論傳播和自媒體聯結在了一起,更是和千千萬萬的民眾、草根融為一體。在這樣的勢態下,網絡輿論傳播迅速、影響廣泛。既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絡輿論進行監測,網絡輿情的動向也有可能對公共政策產生影響,網絡輿論是那么雙向而神秘的一股力量,因此新的生態環境下,網絡輿論的發展尤為引人深思。
一、網絡輿論的現狀及特點
在傳播媒介逐漸多元化,圖片、視頻社交應用趨熱,社交載體的多樣化的大背景下,圖片社交和微視頻社交成為新的潮流與趨勢。匿名社交、加密社交以及無網社交崛起,互聯網技術革新促使信息形態發生變化,也將帶來網絡輿論生態的迭代更新。國外的“Secret”與國內的 “秘密”等社交應用刮起“匿名風”,微信也內測過WIFI直傳功能,將成為網絡輿論新的載體平臺。
與傳統主流媒體輿論單向傳播、垂直而下、互動性不強的特征相比,網絡媒體的及時性、匿名性、交互性及開放性的特點,為公眾利益訴求的表達、監督政府等行為提供了一個平等、暢所欲言的信息空間。特別是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繁榮發展,移動終端設備價格更低廉、接入互聯網更方便,這些特性為邊遠落后地區的“草根”階層接觸網絡提供了契機,網絡輿論的參與主體日趨“草根化”,“草根”階層日益成為網絡輿論主體。網絡輿論的參與者沒有階級和黨派之分,他們可以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政府官員。
2014年微博“大V”群體的活躍度明顯下降,出現部分向微信公眾號遷移的現象。隨著微信公眾賬號影響力的擴大,聚焦垂直領域的“自媒體人”,取代微博“大V”被賦予新的民間輿論場話語權,以“自媒體人”為圓心的圈群文化攪動輿論場,自媒體人成民間輿論場新代表。
網絡傳播的開放性使得公眾的話語權得到延伸,網民獲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他們在虛擬世界中以匿名的身份存在,不受任何社會階層和社會角色的約束,更加敢于直面現實社會的敏感話題,透視時事,針砭時弊,互聯網儼然成為了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和放大器。每一個在網絡上形成的強大輿論事件,其背后均存在著“焦點”。這一“焦點”不僅是公眾關注點,更是網絡輿論的“引爆點”,它不僅聚集了公眾的視線,也觸及到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觸動了公眾敏感的神經。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通訊工具的不斷發達,極大地降低了溝通成本,提高了信息交互性能,非常有利于網民的同質化小群體聚集,推動了“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認為,“群體極化”是指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①近年來,新聞反轉劇頻繁的發生,在沒有確認事實之前,網民容易情緒化,容易有偏向,一窩蜂的去擁護,又像潮水般的褪去。如果群體極化造成網絡輿論向錯誤方向偏移,就會有從眾現象,甚至一些過于極端化的小團體將輿論事件激化并升級為網絡群體性事件,進而引發現實公共危機,不僅對穩定的社會秩序構成極大威脅,亦對政府社會管理提出嚴峻挑戰。
二、如何引導網絡輿論
當代中國有自己特定的輿論圈,涉及到參與者、社會形態、傳播方式、媒體形態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等各種變量因子,這些因子間的動態關系,構成當代中國波譎詭異、跌宕起伏、氣象萬千的輿論圖。因此,理性參與網絡輿論有極其重大的意義。②
網絡輿論的產生并非“空穴來風”,它是由于政府應對社會敏感問題或突發事件的態度不積極,民眾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通等原因,致使事態在網絡上擴大化而產生洶涌澎湃的網絡輿論。為此,引導網絡輿情事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公眾的網絡媒介素養和政府官員的網絡危機公關能力,從源頭上減少新媒體上的非理性言論。要以媒體、學校(特別是高校)為中心,提高人們的網絡媒介素養。要培養學生多層面獲取數字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夠通過對不同信息的思考和研究,學會整合信息。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讓學生形成了“順著報道的邏輯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建立了與媒介之間的信任關系。在當前數字媒介商業化運作的前提下,數字媒介極易泄露其主觀立場,應學會觀察其立場傾向,勇敢地質疑信息。就個人而言,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不要輕易的用語言傷害別人,在缺乏約束和監管的自由環境里,保持理性,不做鍵盤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面對日益強大的網絡民意力量,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盡快適應新情況,運用新思維,積極占領網絡輿論陣地,把握輿論導向,引導社會熱點,化解社會矛盾。由于一些公權力機構和領導干部網絡危機公關能力欠缺,處置方式不科學,不善于通過網絡與群眾對話溝通容易在突發事件爆發時造成不良影響,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通過最為恰當的公關方式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要注重及時提供權威信息,積極回應群眾的意愿和訴求,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與引導,使民眾看到政府真誠的態度與實際行動,避免由此產生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以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和升級。
網絡法律法規建設是引導網絡輿論的首要內容。目前我國網絡輿論規制立法尚不能滿足立法需求,尤其是在新媒體監管體系和網絡輿論監管措施的法制化方面,進一步加強對新媒體的管理和網絡輿論立法工作已刻不容緩。,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在保障公民網上言論自由的同時規范網絡行為。當今的 Web2.0 平臺使個體的參與性大大提高,為克服網民在“超自由”性狀態下形成的無政府傾向,應適當強化法律規范的韌性,明晰網絡輿論主體的權利與義務。
新媒體時代的社會輿論,已經是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等多種公共話語平臺相互沖突、互相融合的過程,最后達到輿論的平衡。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正向聯動是成功引導輿論的重要一環。由于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突然,網絡輿論形成迅速,為了能讓受眾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客觀、真實、權威的突發事件信息,應該加強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正向聯動。③加強媒體正向聯動,形成輿論引導合力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互動對事件謎底的揭曉、問題的解決具有積極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媒介的融合有利于民意的真實表達,推動事件的發展,促進民眾和政府形成和諧關系。
參考文獻:
[1]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M].王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2]李松蕾.北大新聞學茶座(21)——蔣亞平談《人民網、強國論壇創辦與當代輿論性質》[J].國際新聞界.2012(5)
[3]伍義林.走出誤區,合力引導重大突發事件輿情[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7):56-58.
作者簡介:張瑜 ,女,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新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