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和推行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然而在多年來業已形成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如何中有效實施素質教育,這還是廣大教師和教育科研人員正在實踐和探索的一個熱點課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
根據自己20余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務必做到“五要”。
一、要面向全體學生
學科教育是小學教育的主渠道,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必須面向百分之百的適齡兒童,著力于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合格公民應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素質教育是合格教育,目標是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達到合格公民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這種教育理念與義務教育所要求的面向百分之百學生,培養合格公民的要求應該是珠連壁合的。而應試教育只是選撥教育,目標是篩選人才,因此往往做不到面向全體學生,只能以分數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造成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貫徹義務教育法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
二、要樹立育人為本思想
育人猶如育花,只給花兒澆水施肥還不行,還必須讓花兒沐浴到充足的陽光。這樣水分和肥分才能被花兒吸收,才能促使花兒茁壯成長。如果光線總是不足,無論澆水施肥多么勤快,花兒最終還是會枯萎的。如果說在應試教育的環境和模式下,我們教學的最大盲區是忽視了“育人”的話,那么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切實采取“育人”措施。這樣“教書”才能與“育人”相得益彰。我在數學教學中,想方設法將所教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聯系起來,以激勵和教育學生,使他們感到有動力、有信心。如我在教加減混合應用題時,給學生出了一道題:一個人活72歲,7歲開始上學,23歲參加工作,60歲退休,問念書多少年,工作多少年/學生很快算出:念書16年,工作37年。我又問學生:人一生中的有效工作時間有多少年?一些學生回答16+37=53年,而一些學生回答只有37年。老師兼顧兩方面的意見,最后確定為60-18(成人年齡)=42年。緊接著問:42年中有一半時間是夜晚,還有一些時間比如吃飯等,都是無效時間,同學們算一算,人一生的有效工作時間究竟有多少年,看誰算得又合理又準確?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許多學生算出結果不一致,我讓他們一一稀釋,讓大家判定誰的結果符合條件。最后大家公認一位學生的得數7年最為合適。這時,老師發出了深深的嘆息:假如一人活72歲,一生就算沒有浪費一點兒時間,才能為人類服務7年啊,如果把得病住院或者節假日休息等計算在內的話,真正有用的時間可就少得可憐啦!大家說我們現在該怎么辦?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抓緊時間,不浪費時間,好好學習。還真那樣,這節課以后,同學們聽課比以前更認真了,作業完成更及時了,學習更自覺了。
三、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讓受教育者自主發展而不是迫使其發展,使其在愉快中成長而不是在壓力下成長。不能讓幼小的心靈在負重狀態下艱難前行。這就要求教師要時刻注重學生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激活和培植。在學生非智力因素中,學習興趣尤其值得重視。我給學生講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內容時,在第一節課上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猴山上有一位猴媽媽,她帶著3個猴孩,猴孩們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喜歡吃猴媽媽做的月餅。一天猴媽媽做了3個同樣大小的月餅,準備分給猴孩們一人一個。于是她仔細一想這樣分不行,因為猴孩們一個比一個淘氣。于是她把第一個月餅平均分成3塊,先給猴大1塊,猴二看了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媽媽就把第二個月餅平均分成6塊,給了猴二2塊。猴三看到說不行,我要3塊,猴媽媽又將第三個月餅平均分成9塊,給猴三3塊。同學們,你們想一想,哪只猴孩分得的月餅多呢?學生們議論一會兒后都說:同樣多,我于是追問:聰明的猴媽媽是用什么辦法來滿足小猴子們的要求,而且又分配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同學們聚精匯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我說,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你們就可以知道了。在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發撮佳心理狀態下我進行了新課。整個40分鐘學生們在愉快的氣氛中一步一步得出了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而絲毫沒有感到枯燥。
四、要善于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解釋抽象難懂的問題
絕大多數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還不能以純抽象的方式進行思維,往往要借助于形象作為認識的階梯。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最大可能地運用直觀教學法,以幫助學生建立或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我給學生講證方體、長方體的體積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用直觀演示的方法幫助他們突破對“體積”的認識這一難點。一上課我把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燒杯放在講桌上,要求學生細致觀察老師要干什么,大家會看到什么?老師開始給杯子里倒水,兩個杯子里倒了一樣多的水。問誰能告訴老師,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學生仔細觀察后,怎么也看不出水量的差別,只好猶猶豫豫地回答:兩個杯了里的水看起來一樣多。我肯定了學生們看得很認真,說:兩個杯子一樣大,杯子里的水在同一高度上,當然水同樣多了。說罷,把一個健身球放進杯子里,再問:你們發現什么了嗎?學生們答:杯子里的水在升高了。我緊接著問:這是不是杯子里的水多了?學生馬上否定。那是為什么呢?我又問。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您放的健身球占了地方,把水擠上來了。這時,我又拿出一個方形的磚塊放進另一個杯子中,問:這次你們又見到什么了?學生回答說,老師給杯子里放了磚塊,杯子里的水位也升高了,而且超過了第一個杯子。我追問: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們肯定地說,磚塊個兒大,擠上來的水多。學生有了以上的感性認識后,我指出:物體不僅要擠占空間,而且所擠占的空間的大小,就叫做物體的體積。憑著這種直觀、生動的演示,每個學生都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很容易地建立起了物體的體積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
五、要切忌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
素質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方法是對應試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方法的揚棄而不是全盤否定。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應是在教師指導和點撥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創造力,增強學生的活動能力,以使其充分發展和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仍然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平臺,而教師的主導地位是課堂教學的基石,切不可動搖。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不論探索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教師的主導地位絕不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