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康力
摘要:李唐王朝是中國漫漫歷史長河里一顆璀璨之星,他的開創者李世民不僅在政治上是一位卓越的帝王,而且在音樂方面還有著很高的造詣。他用他“若百姓安樂,金石自諧矣”的音樂美學思想看待音樂,不迷信不自閉。他用海乃百川的胸懷包容天下優秀的曲調,將國門敞開,吸收民族音樂、外國音樂、民間音樂優良的部分并融合在一起,譜寫出“貞觀之治”音樂的繁榮昌盛。而音樂之花之所以能夠茁壯成長,這與唐太宗的政治自信和政局穩定息息相關。
關鍵詞:唐太宗;美學思想;寬廣胸懷
一、唯物辯證的音樂思想
千百年來,受封建思想的許多君王與大臣都認為音樂決定著國家是否滅亡,是否昌盛。但唐太宗說道“治之隆替,豈此之由”,意思就是國家的興衰其根本不會由音樂決定。三國時期的魏明帝曹睿也曾說過:“興衰在政,樂何為也?化之不明,豈鐘之最!”太宗的觀點與此相符。據《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御史大夫杜淹認為“前代興亡實由樂”,李世民反駁了杜淹的觀點,并說道:“將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聞之則悲耳”,意思是亡國是因為民間疾苦,百姓怨聲載道自然就會覺得音樂是在述說將要亡國。宰相魏徵也贊同太宗的觀點,并用古人的“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來證明音樂只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它并不能實質性主導人們的思想或是事物的發展,同樣的曲調由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心情來聆聽時帶來的是不同的感覺。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中也提到“哀樂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意思就是所謂的哀樂不過是人有悲傷情緒時聽到后被定義的,而音樂本身是不具有哀愁與喜悅的。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還吸取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如“音聲能感人”。從上述觀點來看,唐太宗從曹睿、嵇康和儒家的音樂思想中找到自己認可的部分,形成獨特的音樂美學思想。
音樂是否影響政治呢?太宗實施“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行以防其奸”的政策,雖然音樂不能主導事物的發展方向,但是它有著感化教人的作用,比起禮、政、刑而言,音樂顯得更具有對人性的關懷作用,使仁和之道在無形之中灌輸到人們的思想中去。唐太宗還深知任何喜愛都不能過度,君子之所以能夠稱為君子,是因為有自控力,懂得節制。隋煬帝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來滿足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導致民眾的不滿,加快了亡國的步伐。太宗引以為戒,喜樂但不縱樂。唐太宗用唯物辯證的美學思想來看待音樂,即音樂自身雖沒有讓事物顛覆的功能,但可以服務于政治的,用于收攏民心。當百姓安居樂業時,音樂使民眾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民眾的藝術修養得到提高,可以盡情的用音樂抒發自己喜悅或悲傷的情感時,才能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國家繁榮昌盛的面貌。
二、海納百川,兼收并蓄
唐朝音樂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統治者對于音樂呈多樣性發展的包容和將優秀的曲調改良傳承尤為重要。有著卓識遠見的唐太宗用寬宏的心胸,豁達的態度對待一切有利于唐代音樂向前發展的因素,并實行一系列政策來推動音樂的發展,具體有:
(一)對于前朝音樂,太宗實行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針。隋文帝堅持“宮為君”,迷信黃鐘為宮能彰顯皇帝萬人之上的身份,而太宗破除此迷信,采用七聲十二律旋相為宮的八十四調體系,每一均的十二口鐘都能奏鳴。唐代的“十部樂”則是在繼承隋代“九部樂”中的七部,再加入新編寫的三部而成。
(二)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為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太宗十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信仰,摒棄了隋文帝對胡樂的偏見,吸收每個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并將漢族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結合起來,碰撞出火花,形成不同風格的音樂。如《龜茲樂》《西涼樂》等都是來自西北遼遠的少數民族音樂。
(三)對于宗教音樂,雖然唐太宗早年時并不喜愛佛教,但為得到眾多佛教信徒的支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佛教還是保護的。加之他晚年受到玄奘的影響,所以佛教得到了朝廷的推崇,寺廟便成了人們拜佛的主要活動場所。“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在薦福、永壽”,從錢希白的《南部新書》中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寺廟還有著聚集民眾開展音樂活動的功能。有群眾參與,那必定其音樂就融入了世俗性,這樣不僅沖破了宗教音樂的局限性,而且在民間廣為流傳,建立了“人人都會音樂”的局面。
(四)對于外來音樂,由于絲綢之路的通達,唐朝政府將國門對外打開,歡迎四方樂人。太宗則對于有音樂才華的人十分器重,并不在乎他們的身份地位,體現了太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寬廣胸懷。因為李世民這樣的明智之舉,使得外國音樂家們不斷努力,才為唐朝的音樂注入了一股新活力,將外來優秀的音樂創新內化成為本國的音樂,在樂器、樂制、技巧等方面也都得到了發展。
(五)培養外國留學生。李世民執政后,增建學舍一千二百間,增添招生名額二千二百多民,將唐朝的音樂技法、樂曲、音樂調式等傳授于外國留學生,唐代的琵琶、尺八、笙、箏等仍珍藏在日本的“正倉院”中。這一舉措,弘揚了唐朝音樂,使其佇立于世界音樂之中。
(六)對于民間音樂,唐太宗一改前朝皇帝的看法,實行“重俗輕雅”的政策。從《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得知,唐代雅樂無非就是南方民間音樂與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再添加其他元素混合而成,其根本不過是民間音樂的變體?!缎绿茣ざY樂志》中提到“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可見位于立部伎中雅樂的地位比較低。正是由于俗樂比起雅樂更貼近人民,重視俗樂無疑對民間音樂、雜戲、曲子、變文唱講等起著推動性的作用。
三、氣宇軒昂的領袖風范
縱觀歷史,有很多古代音樂家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如阮籍、嵇康等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著音樂的發展,但因為他們的力量單薄,沒辦法讓全民喜樂。也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帝王,他們在軍事上可謂是鐵血英勇,但是對于文化革新,他們沒有發揮自己領袖人物的作用。而唐太宗集最高權力與極高的藝術修養兩者于一身,以其開明豁達的心胸,接納一切有利于音樂發展的事物,這與他曠世罕有的遠見及他唯物辯證的音樂美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李世民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能善用自己的權利,以高瞻遠矚的眼界將唐代音樂發展至古代音樂中最繁榮最輝煌的時代,他為中國音樂進程帶來的功績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