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針對社會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選取了2017年1月29日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寧波動物園老虎傷人”為例,通過回顧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剖析網民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態度傾向性變化,從而為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帶來新的思考。
關鍵詞:突發事件;微博;微信;網絡輿論
在關注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過程中,網民的態度并不一定是自始至終不變,而是受到事件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刻板印象、媒介素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本文將選取2017年1月29日在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的老虎傷人事件,以此分析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網民的傾向性變化。
一、事件回顧
2017年1月29日下午2點左右,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一只老虎咬住這名成年男子始終不松口,最后由特警擊斃老虎才將人救出,但最終該男子因頸動脈被咬斷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2017年1月29日下午2點至3點,關于此事網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游客區與虎園之間有一條大約寬為10米的河流,游客是如何因近距離逗老虎被拖入虎園的。之后,從報道中了解到,動物園工作人員已經在進行營救,采取了水槍、鞭炮等方式,此時圍觀游客仍未撤離,有圍觀者稱,因受到鞭炮的驚嚇,老虎反而對被害者撕咬得更加厲害。直到下午15點14分,特警和園林局工作人員到達現場,開始疏散游客。15點30分的報道顯示,有游客稱傷者曾坐起來3次但又被老虎撲倒,后來老虎將其往林子深處拖時男子已經沒有反抗行為。15點43分報道稱,特警將老虎擊斃,傷者已救出送往醫院搶救。而在下午4點左右,陸續有新聞報道稱是因為男子逃票翻墻進入虎園而受到老虎攻擊。17點34分,官方發布消息該名游客因搶救無效身亡。
二、網民的傾向性
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發生后,輿論熱度于1月29日當天下午開始持續上升。可以發現,事件在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受到極大關注,截止2月14日微博參與#寧波動物園老虎咬人#話題討論的人數達25.6萬,相關信息的閱讀量達10.7億。
(一)網民:不會無原則地同情
對死者持批判態度的網民仍占據大多數,而戲劇性的轉折點發生在死者家屬的態度被曝光之后。1月29日死者家屬表示,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在于動物園不應該給人可以翻墻進入的機會。在多數網民看來,這個觀點純屬無理取鬧,動物園已經有明顯的標識禁止翻墻入內,然而死者無視了警示牌縱身一躍,造成了這場悲劇的發生。所以,關于此事的網絡輿論更多的是偏向了“同情”老虎,網民的態度多是“漠視規則,災禍之始”、“別用生命挑戰社會規則”、“窮,不能成為違反規則的正當理由”等等,認為受害人違反規則在先,所以才造成悲劇。然而,也有部分網民認為“寧波老虎吃人,哀莫于人心冷漠”,持這一觀點的網民認為,動物園在救人處理方式上存在不妥,若一開始擊斃老虎則可能受害者不會死亡,而官方給出的回應是麻醉槍、高壓水槍的使用都需要層層申報審批。
(二)專家:攻擊系本能,但該打還得打
針對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的老虎因傷人被特警擊斃事件,上海動物園飼養科副科長劉群秀表示,如果是自己也會開槍,老虎受到威脅攻擊人類屬于本能,但也“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人被老虎咬死”。他還表示,游客對動物園的提醒視而不見,“相當于把生命交到動物手里”。專家的態度相對于網民來說則更為理性和中立,一方面,老虎見到活物又受到驚嚇和刺激,本能地會攻擊人類以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受害人無視警示牌私信跳出虎園,也是拿生命冒險的舉動。此外,也有網民表示,“非得去爭論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以及強調對生命的悲憫之心,也不是不可以,但并沒有必要把二者對立起來。它們原本就不應該對立,也從來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除非你一定要做一場思想實驗。”
三、突發性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對策與建議
任何一個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發生都必然引來一場激烈的觀點爭鋒,如何合理地進行網絡輿論引導就是控制事態發展以及避免集合行為發生的前提。就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來說,好多人“同情那只被擊斃的老虎”,這是種感性判斷,糅合了不少基于“小道消息”的臆斷。真相是結論的依據,就目前看,許多把靶心對準死者的說法失之過激,悲劇不可“段子化”。因此,正確地引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真實報道事件
謠言往往起源于猜疑,提供客觀的事實真相,就是避免網民發起和傳播謠言的最好方式。對于寧波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真實報道事件,告知受眾受害人是因逃票翻墻入虎園,而不是近距離逗老虎時被拖入虎園,那么媒體的可信度在受眾心中就不會降低。此外,在此次事件中,網上流傳了大量的未經處理的血腥視頻場面,勢必對網絡環境甚至網民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而官方媒體應該及時處理已經傳播出的視頻,同時應及時發布一份官方版本,這樣既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也避免激化受眾的情緒。
(二)提升網民素養
對于突發性公共事件來說,提升網民素養直接關乎到網民對于事件的態度以及表達。網民素養可以包括:網絡基本應用素養(表現為對網絡的合理、合法、節制使用等);網絡信息消費素養(表現為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辨別與分析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解讀信息的能力等);網絡信息生產素養(表現為負責地發布信息和言論、負責地進行信息再傳播等);網絡交往素養(表現為與單一對象的交往能力、構建和維護人際交往網絡的能力等);社會協作素養(表現為與他人達成一致目標的能力、在協同系統中定位的能力、執行協同任務的能力等);社會參與素養(表現為積極參與網絡社區建設的能力、理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等) 等。但提升網民素養并不是從一件突發事件中的任務,而是一件長期的任務。
(三)呼吁回歸理性
突發事件微博輿論曾一度表現出情緒化、片面化、極端化的特征,從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來看,其微博輿論不僅整體趨于情緒化,更出現大量帶有情緒化的段子。所以,通過微博大V等輿論領袖呼吁廣大網民回歸理性的思考和言論就至關重要。有學者曾提出,“微博自凈化功能是指當微博中出現不實信息和其他危害他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信息時,微博通過用戶生產內容的互相補充、糾錯、印證和延伸的結構性關系,自發地接近事實真相,從而有效地維持微博的健康運轉。”此外,除了呼吁理性還應該呼吁網民“去娛樂化”,一件悲痛的消息不應該成為網上的“狂歡節”,應該正確引導網民更加人情化的回歸,而回歸后的微博輿論也將會更加理性化的發展。
結語
人民日報官微曾在1月30日發文:“為省一張票命喪虎口,人何其可悲;因不速之客死于非命,虎何其可憐。數次虎口危機一再提示,規則意識是生命線,容不得任何投機取巧。明知山有虎,就莫向虎山行。”同時,積極良好的引導網絡輿論既決定了廣大網民對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態度和傾向性,也間接影響了突發事件的處理結果。因此,做好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管小琴.基于復雜網絡的突發事件輿論傳播及其模型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3.
[2]裘江南.基于微博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監測方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
[3]陳果.突發性公共事件網絡輿論治理的困境與突破[J].社會科學,2016(2):34-40.
作者簡介:王思雨(1993- ),女,漢族,遼寧鐵嶺人,就讀于四川省社科院,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文化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