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經天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對于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協調功能。當前我國社會流動機制中存在著諸多不利于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比如說:在數量上的失衡與無序、上升性流動機會的相對不足、自致性規則的普適性受限、對弱勢群體流動保障欠缺等等。為了促進社會和諧,形成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必需要進一步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完善社會流動機制。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流動;機制問題;問題對策
一、 社會流動的現狀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步放棄了那種身份等級體系,社會流動渠道逐漸開通,后致性規則也在逐漸成為社會流動的主要規則,社會流動率明顯提高,社會活力顯著增強。但是,該擴大的社會階層沒有真正擴大起來,該縮小的社會階層沒有真正小下去,現有的社會階層結構還不能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城鄉之間的社會流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另外,許多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明顯滯后,難以有效地控制社會流動。因此,公正、合理、開放的社會流動機制尚未形成,這些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 從歷史角度分析我國社會流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 舊中國的社會流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個人的社會地位主要是由先賦因素決定的,社會等級十分森嚴且世襲制度長期占統治地位,等級界限十分清楚,幾乎不可逾越,社會流動幾乎等于無,因而不存在現代社會中的社會流動。無疑,這樣的社會只能處于低效率的、停滯的運行狀態之中。
(二)改革開放以前新中國社會流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在這近三十年的歷史中,中國社會中存在著森嚴的城鄉壁壘,個人、家庭乃至某個階級階層社會地位的獲得和沉浮,都不能由自己掌握,一些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問題主要其中在:
1.制度性障礙,政策性規定直接影響著人們社會地位的獲得
在改革開放前,國內的政治運動不斷,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控制了一切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壟斷了資源配置權,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政策安排,直接影響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位置和社會流動機會。所以,這一時期的社會流動模式,可以叫做一種政治主宰型的模式。例如,這一時期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戶籍制度自產生之日起,就對農業戶口人群的職業流動制造負面影響,直接形成了嚴格的城鄉壁壘,阻礙了城鄉之間的流動。但是這一時期城鄉之間卻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社會流動,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這是一種罕見的向下流動。
2.先賦性因素是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以致社會流動率很低
先賦性因素是指個人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努力得來的,如家庭背景、家族關系、種族及宗教信仰等。父母親的階級狀況決定者子女的階級出身,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的發展機會。家庭出身好的子女往往有更多的機會獲得向上流動,而農民的子女只能被這些先賦性因素束縛在土地上,很難實現社會流動。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流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流動渠道逐漸開通,后致性規則也在逐漸成為社會流動的主要規則。但是,現有的社會階層結構并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城鄉之間的社會流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一些學者認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會流動在數量上存在著一定的失衡與無序現象。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流動的數量與速度都在加速提高。這說明了社會流動不足的問題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觀,但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流動在方向上存在盲目性、數量和速度上也存在著不可控性,超越了社會需要和社會容納能力,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失衡與無序現象。
2.社會流動渠道不暢通,無法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礙,如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仍然在阻礙著人們向上流動以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現行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其本質是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而我國正在向現代工業社會跨進,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吸收大量勞動力,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3.社會流動機會分布的不合理
上升性的社會流動機會還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人們從社會上升性流動中看到了希望,會從心理上更多的傾向這個社會結構,而較少與之抗衡。如果在某個階段,大量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呈下降性流動,則預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會受到威脅。
4.社會流動自致性規則的普適性還沒有得到全面體現。
在我國社會流動機制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不公平的因素,使自致性規則的普適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主要表現在:第一,先賦性因素仍然在我國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中起著明顯的支持或制約作用。第二,經濟、社會管理制度中的不公正因素仍然制約著人們的流動機會的均等分配。第三、教育資源的不均等分配仍然存在,人口較少的城市占了絕大部分的教育投資,而占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只獲得一小部分的教育投資,這明顯造成了城鄉之間的一種地域歧視,嚴重阻礙了農村最有效的社會流動渠道,不利于城鄉間的社會流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流動還沒有提供相應的保障
合理的社會流動機制應體現保護弱者的原則,否則,社會就會陷入“弱肉強食”的狀態。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流動中容易或已經遭遇向下性社會流動的群體,主要包括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同時也包括城鎮隱性失業人員、農民工以及農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勞動力、殘疾人。
三、 對策
(一)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消除戶籍制度,暢通社會流通渠道。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現行的城鄉二元的戶籍管理制度沒有作出及時的相應調整和變化,直接導致了我國城市化水平低下。因此政府各有關部門必須針對存在的問題,盡快制定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1、承包地的處置問題2、原來集體積累權益享受問題3、宅基地的指標問題4、戶口的遷移問題5、居民權利的享受問題。
(二)調整創新社會政策,使社會流動規則由后致性來主導。具體有:勞動用工政策改善;稅收再分配政策創新;減少創新政策限制,降低創新門檻。
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在就業制度與收入配制度上下功夫。首先,就業制度的核心應當是以個人能力為用人的標準,不能因為個人的家庭出身、性別、年齡等而區別對待,在選擇用人時最先考慮的應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是誰”。其次,在收入分配制度中,特別是在第一次分配中以個人的能力、貢獻為標準。
(三)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尤其是改善教育投資的合理性
對于社會流動來說,公共資源配置發揮影響最大的領域是公共教育投入的分配,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后,成為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決定因素之一。但是目前這一領域的分配機制很不合理,也很不公平。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大門要向全體公民開放,基礎教育界應該由政府來提供,它是一種公共產品,政府要設法保證向全體公民盡可能提供等質量的義務教育,讓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同樣的教育服務。
(四)加快城市化,制定正確城市化戰略。
城市化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目前還有許多問題和深層次的矛盾。這就需要確立正確的發展戰略,并加強引導和調控。一是要城鄉聯動。要把城鄉作為城市化的有機整體, 配套協調, 整體推進。二是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 強化抑制不合理增長需求的決策機制和管理手段。三是搞好區域協調發展。要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 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區域的城市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大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王晨、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當前我國社會結構變化的新趨勢》李強,江蘇社會科學,2004(6)
[3]《社會流動:理想類型與國際經驗》龔維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