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澤
摘要:新革命歷史小說繼承了革命歷史小說的主旋律基調,卻又淡化了政治性因素,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讀者的廣泛好評,新革命歷史小說堪稱是新時期的英雄傳奇。
關鍵詞:十七年文學;革命歷史小說;新革命歷史小說;政治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沉寂已久的革命歷史小說類小說卷土重來,以嶄新的面貌重出文壇,之所以稱其為嶄新,是因為新時期的革命歷史小說與十七年文學中的革命歷史小說有著很大的差異,兩者已經不能混為一談,為了以示區別,我將在下文中用新革命歷史小說作為此類作品的統稱。
革命歷史小說作為一個文學術語,專指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后創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黨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段歷史為題材的小說作品。其代表作品有《紅巖》、《林海雪原》等。解放后,新生的政權理所當然地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要求作家們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點來反映中國現代戰爭史,并通過藝術形象向讀者宣傳、普及有關新政權從形成到建立的歷史知識。這就要求革命歷史小說必須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作者創作這類小說的目的就是向人民群眾宣揚執政黨的正當性,“文藝為工農兵服務”;而這小說的作者,往往也都是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革命者。他們是22年革命戰爭的親歷者,因此由他們執筆創作革命歷史小說則更具有說服性和正當性。
1990年代解構主義思潮和大眾文化思潮風起云涌,新革命歷史小說由此產生,以個人化、民間化視野顛覆傳統革命歷史小說的階級性、正史性,重新還原革命歷史中的個體英雄主義,塑造了一批狂放不羈的、有野性、有匪氣也有霸氣的革命英雄形象,進而確認歷史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相對于革命歷史小說,它主要新在如下兩個方面:
1.目的新。如果說革命歷史小說是政治產物,是為了向大眾宣傳革命的正當性,那么新革命歷史小說與政治的聯系則可以忽略不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有非常強大的意識形態,即所謂“官方意識形態”起主導作用。上世紀80年代中晚期開始,這種意識形態逐漸退出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因為意識形態的力量建立在人們對它相信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無效的。所謂的“官方意識形態”是指老的意識形態,在20年前可以這么說,現在很難說依然存在。絕大部分原來的官方意識形態不再繼續充當原來的角色了,也就沒有力量來壓制新的意識形態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文化產業也逐步走向市場,文學作品的銷量成為衡量作品好與壞的重要標志。在這種情況下,文學與政治的聯系再不像十七年時期那么緊密,正如陳思和先生所說,當時代進人比較穩定、開放、多元的社會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那種重大而統一的時代主題往往就攏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價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狀態就會出現 。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使得人們的價值觀逐漸多元化。價值觀的多元化造成了各類文學作品“百花齊放”。
2.內容新。首先,與革命歷史小說相比,新革命歷史小說的主題跳出了階級斗爭這個主題,在中華民族這個更為廣泛的視角下描寫革命活動。作為十七年文學中的主要代表,革命歷史小說在政治的影響下圍繞著“階級斗爭”這個關鍵詞展開。無論是《紅巖》、《紅旗譜》還是《林海雪原》,作品的主線都是階級斗爭。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即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這也符合當時政治的要求。在革命歷史小說中,主人公由一個被剝削被壓迫者成長為一個革命者的經歷是一段被作者大書特書的篇章。只有通過描寫人物的成長過程才能反映出階級斗爭的復雜性和尖銳性。而新時期以來,政治性的消解導致了作家在創作小說時能夠從民族大義這個更為開闊的視野去塑造人物形象。這在十七年文學中是不敢想象的,因為這正是主人公從一個被壓迫者逐步成長為一個革命者的經歷,這些經歷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歷史小說來說必將是大書特書的段落。對“階級斗爭”主題的疏離離不開近年來國共交流的大環境,也離不開國內民族主義日漸覺醒的現狀。90年代以來,國內民族主義的日漸高漲使得人們愿意去贊揚這些民族英雄。盡管從目前來看,小說中的主角最終難以擺脫融入共產黨的抗日隊伍的命運,但是相對于十七年文學的有關作品,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其次,人物形象一改主角都是高大全的設定。十七年文學之所以樹立高大全形象是政治掛帥的需要。由于小說中的主角往往是共產黨員,是黨的喉舌和宣傳者,這就要求作者在塑造這類人物形象的時候必須處處小心,塑造出的人物更是近乎于圣人而不接地氣。這些人物形象一旦脫離特定的政治環境就讓讀者失去了興趣,無法吸引讀者的眼球。不同于革命歷史小說中的主角,新革命歷史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往往都是瑕疵英雄,在作者們的筆下,他們好酒、罵娘,徹底抹掉了“圣人”的標簽,但是,這樣的主角才是生動鮮活的人,才能讓讀者們感到親切感和認同感。這種接地氣的人物形象才是讀者們所喜聞樂見的。新革命歷史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賦予了主人公“人性”而不是“神性”,使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更加貼近普通人的日常行為,如《亮劍》中李云龍為了給和尚報仇而清剿已經接受共產黨改編的黑云寨土匪,這些情節在革命歷史小說中根本不會出現,但正是通過這種情節的描寫,才使李云龍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綜上所述,受到改革開放和中外交流的影響,新革命歷史小說創新發展了革命歷史小說的題材和內容,同時也對新時期長篇敘事小說的創作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新革命歷史小說在未來必將出現更多的精品。
參考文獻:
[1]陳思和.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史萬紅.論“新革命歷史小說”[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注釋:
1.龔奎林, 費飛. 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新革命歷史小說書寫[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 45(2): 141
2.王曉明. 新意識形態與中國當代文化——王曉明教授在汕頭大學的演講[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 19(2): 20
3.陳思和. 共名與無名[C].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