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黨的十八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支持工會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等。報告對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論述。全國總工會也要求各級工會“大力推進工會理論、體制和工作創新”。在文中就如何在新形勢下市縣企業工會工作的創新進行探討,以期可以更好的促進企業工會工作的開展,改善企業工會工作效果。
關鍵詞:企業工會;工會工作;挑戰
隨著新時期改革的全面深入,多數企業為適應社會經濟新常態的變化,在企業內部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革。因此,企業工會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局勢,帶來了復雜多樣的新問題、新情況。工會工作面臨著這些情況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機遇、挑戰和任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工會工作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立足新起點、確立新目標、取得新作為。下面就一些內容做以下的思考:
一、新形勢下企業工會工作面臨的挑戰
1.企業工會工作模式與企業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
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外部市場環境多變的情況下,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在不斷的變化,職工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趨向多樣化,職工思想活躍,觀念不斷更新。與之相比企業工會無論是在理論研究上還是思維方式上都相對滯后,缺乏創新與活力。現有的企業工會不單是要為廣大職工謀福利、送溫暖,還要為企業增加凝集力、創造力,協助企業發展,讓職工共享發展的成果。工會工作內容和職工需求貼得不緊。
2.企業工會對自身職責和定位不準確。
企業黨政領導包括工會自身對工會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到位,從政治高度和法律的角度來認識工會的少,潛意識里不重視工會工作的多,且越到基層這種傾向越明顯。很多企業工會人員專職人員少,大多為兼職,他們不同于企業業務管理者,兼職干部忙于部門崗位的業務,對工會工作缺乏研究和思考,日常工作缺乏深入和創新,真正下到企業各層面廣泛接觸職工時間有限,工會工作難免顧及不全,工作不能做到位。
3.企業工會工作人員隊伍資源不足。
企業為了高效的運營,對企業的機構及人員設置不斷精簡優化。一些企業在管理中對工會工作認識不到位,人員配置不足。人員少、工作力量薄弱是新時期工會工作的客觀現實,工會工作人員很難全面代表和反映職工群眾心聲,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壯大企業發展的基本職責受到局限。
二、多維度的創新思考為開展企業工會工作打開思路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更是推動工會工作向前發展的助推劑。企業工會只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服務理念,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才能提高職工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順利履行工會職責。
1.管理理念創新。
新時期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機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職工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道德水準和行為方式也隨之變化,這對企業工會開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企業工會創新工作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進行理論創新。理論觀念創新,就是要由被動向主動轉變,把握工作的主動權。更好地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服務,促進企業健康穩定和諧發展。
2.工作思路創新。
要站在時代與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沖破思維定勢,以新的思維、新的眼光去觀察和分析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其中關鍵點就是要圍繞大局去定位、去運作工會工作,避免陷入工會本位的誤區。例如論企業維權,既要維護職工的個體利益,也要講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和企業的集體利益;論分配,既要強調職工體力勞動在分配中的地位以及兼顧公平的原則,也要重視技術、知識、管理、資本等智力勞動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體現效率優先的原則。支持企業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使各種要素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合理配置。
3.工作方法創新。
好的工作方法是提高和改進企業工會工作的有效途徑。工會要轉變工作作風,經常深入企業各部門、班組、職工中,進行調查研究,及時反映職工的意愿和要求。及時暢通企業上下聯系渠道,針對職工群眾思想中的“熱點”、“焦點”等問題,進行超前預測,及時疏導和維權。通過與職工群眾的廣泛接觸,可以集思廣益,更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工會工作方法要實現“三個轉變”,即思想觀念要由被動服務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增強工會工作的主動性;工作方式要用黨的理論作指導,增強工會工作的科學性;工作內容要由普遍型向重點型轉變,必須圍繞工會工作的主要職能開展工作,增強工會工作的實效性。
4.內容和載體創新。
工會工作是黨的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工會工作的重點就是促進企業管理、促進和諧穩定。重點要抓好“四個結合”:一要把維護企業整體利益與依法維護職工具體利益結合起來。二要把開展工會特色活動及服務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結合起來。三要把工會維權與維護企業和諧穩定結合起來。四要把關心職工生活與提高職工自身素質和技能結合起來。要實現工會工作的這些目標,就必須堅持“三貼近”,即貼近中心、貼近企業、貼近職工。工會工作要始終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來進行,并將其作為自己的主戰場。把工會工作與企業發展、日常工作、內部改革、機制轉換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與企業各個方面工作整體配合,形成綜合效應。
5.工作機制創新。
推進科學的考評機制,作為保障工會工作水平與檢驗工作成效的關鍵。按照以考核重點工作落實、考核工作業績成效、考核工作自主創新、考核黨政及職工對工會評價認可為主的思路,探索建立適應形勢任務要求的工作考評機制。形成工作謀劃緊貼大局、工作布局突出重點、工作評價側重創新、工作檢驗注重績效、工作認可尊重民意的考評機制,最大限度的調動和激發工會干部爭優創先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實施創新企業工會“五位一體”的工作布局
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都達到了新的水平。這“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應著全國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權益。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導下,企業工會應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開展工作:組織建設、圍繞中心、民主維權、人才隊伍、企業文化。
1.強化工會組織建設工作。
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主要為政治上的領導。工會工作的絕對領導權要納入黨組織工作的重要議程,納入黨的建設和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來,同時部署、考核和落實。組織制度上為工會工作營造良好環境。
面對企業深化改革,機構精簡、定編定員,專職少兼職多的現狀和力量薄弱的現實,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是基礎。工會作為代表企業職工的群眾組織,是企業聯系廣大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職工利益的代表和維護者,要在職工群眾中廣泛宣傳,統一思想認識。要結合企業管理、充實工會工作人員隊伍,完善工會工作標準和流程,強化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和組織機構。
2.圍繞企業中心,服務大局。
企業工會工作要始終把握“樹立大局意識、服務中心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開展工會創新工作的建設。把工會工作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日常工作,把職工培訓、技術比武、崗位建功、勞動競賽滲透到市場開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節約能源、安全生產、實現效益等多個領域和環節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提升員工水平,要激發員工的潛力、挖掘員工在平常狀態下不會展現出來的創新潛力。使職工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讓職工感到自己不僅是在為企業勞動,而且在為自己勞動,充分認識到公司經營的好壞與每個職工的利益是緊密相連的。
3.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健全以職工代表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
公開是民主管理的有效載體,對于公司的改革、發展和穩定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通過《工會法》和《勞動法》的宣傳和落實,保證職工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要定期不定期的公開企業的重大事項和職工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職工代表在企業民主參與中的積極作用。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職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不斷拓展民主管理的范圍,深化民主管理的層次。健全勞動合同平等協商簽訂制度、司務公開、民主評議領導干部等各項制度,完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以及工會與政府勞動部門、企業方面代表的勞動關系三方聯席會議等各項制度,傾聽職工群眾的呼聲、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讓職工代表清楚地了解公司的各項工作進展,保證廣大職工重大決策前的知情權、決策中的自主權和決策后的監督權,提高公司管理的透明度。以民主管理為強局之本,以民主管理為維權之源,以民主管理為和諧之魂。
4.建設高素質的工會干部和職工人才隊伍。
要提升工會干部服務職工的履職能力,加強企業管理知識、民主管理知識、《勞動法》《工會法》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相長。企業工會應該選拔一批素質高的工會干部,使他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和企業的發展保持一致。為適應新形勢,工會干部除熟悉掌握工會業務知識外,還應學習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善于將工會工作已企業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
5.激發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力。
工會作為職工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新的形勢下要發揮出參與企業文化建設上獨特的優勢。工會可以通過開展全員閱讀活動、報告會、座談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對職工進行價值觀與企業目標愿景結合起來的教育。引導職工接受本企業文化理念,創造出和諧的環境,產生歸宿感。實現企業“以人為本”和職工“以企業為家”之間的高度融合。工會可以充分發揮溝通職責,了解員工的感知、動機、期望等文化心理,與職工溝通思想和情感,使職工圍繞企業的共同目標,凝集成極大的群體合力,產生奮發向上的集體意識,煥發職工的能動精神,從而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企業。工會也應該通過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評選表彰活動,宣傳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企業精神,并通過精神、理念、傳統等無形的因素,陶冶職工的情操,培養職工集體意識、良好習俗和道德風尚。工會應積極主動地將文化活動納入到企業整體的體制機制中,有目標、有步驟、有秩序地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加強和改進企業網站、報刊網絡內容建設,唱響企業文化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