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瑾
摘要: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具有認證機構層次和認證方法多元化等特征,對于我國教師認證制度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借他山之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并完善我國現行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從而更有效地保障我國教師質量。
關鍵詞:美國 認證制度 教師資格證書
中圖分類號:G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023-02
教育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已毋庸贅言,而優質的教師資源已成為當今教育的發展的助推劑。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已成為當今各國有效保證教師質量,確保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實行教師資格證書認證制度的國家,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教師資格證書認證制度體系已經日漸完善,保障制度日漸成熟,留下了許多可供我們參考的啟示與借鑒。
一、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歷史演進
1.師范學校階段(1823年-19世紀下半葉)
美國在建國初期沒有專門的教師教育機構,當時的中小學教師一般由神職人員擔任。19世紀20年代,隨著美國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平民學校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對合格教師的需求也自然被提到議事日程。1825年,俄亥俄州中等民事法庭被授權在各縣任命3個考核教師并發放證書的普通學校教師為考試官員。教師資格制度在美國誕生,從而開啟了教師資格證書的縣政府管理階段。隨后,1841年紐約州、1845年佛蒙特州先后實行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到1860年美國普遍建立起了考試委員會和教師資格證書的縣政府管理機構。[1]
2.師范學院階段教師質量的標準與認證(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上半葉)
在這一時期,州政府管理的教師資格證書逐步替代了縣政府管理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人口逐漸趨向城鎮,教師流動現象日益增多,縣政府管理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給教師在州內的調動帶來了不必要的障礙,與此同時,公眾也更加關注教育的問題,關注教師的質量,教師自身也越來越重視教師資格證書。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出現了州政府管理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2]
3.綜合大學教育學院和文理學院教育系時期(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美國建立起教師教育機構認可制度,并逐漸開始建立全國統一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雖然州政府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在規格和數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共同點是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另外,由于長期以來沒有建立起全美統一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使得各州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地區間教師流動困難。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素質能力,促進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發展,1946年,全美教育協會創立了全國教師教育和職業標準委員會,計劃在全國實行通用的教師資格證書。隨后的全國專業教學委員會的建立進一步推進了全國性教師認證的潮流。
總體來看,美國教師資格認證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重數量到重質量、從低標準到高標準的發展過程,教師資格證書也由縣政府、州政府逐步發展到由全國性機構考核發放的過程。
二、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現狀與特點
依據美國的憲法,教育管轄權歸屬各州及其人民,因此不可避免教師認證制度在不同的州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3]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目前主要分國家級及州兩大層面。州級又可以分為傳統型教師及非傳統型兩大類別。
1.州級層面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州一級教師資格認證是美國各州教師進入教職的主要通道,主要是經由法定程序的教師資格評價,認定教師進入教職。
(1)傳統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傳統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是各州政府強制規定州內學校任教者必須參加的教師資格考評。通過考評來確定申請者是否具備從事教師職業的專業素養。[4]
學歷方面,各州都規定參加教師資格認證者必須具有學士學位、并在規定的教學專業科目及研究方面取得相應的學分。[5]在初級教師資格認證中,各州主要通過對申請者基本能力、學科知識、普通知識、教學知識以及教學表現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同時,為了進一步保障師資質量,確保教師職業能力不斷提高,各州還對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從教者提出了繼續進修的具體要求和規定。
(2)非傳統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為了彌補嚴重的師資短缺,提高教師群族的代表性[6],應對自美國師范學校成立以來,各界從未停止過的質疑和批評,選擇性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應運而生。非傳統型教師教育(Alternative Teacher Education)是指采用變通的方式,非傳統型資格認證制度是州政府、教師教育機構等,以提升補充師資不足等為目的,主要以協助職業轉換而提出的師資認證方案。[7]
選擇性教師教育項目的設計有很強的針對性,各項目是在充分考慮特定地區、特殊領域對教師的特殊要求,考慮到教師這一特定人群的特點和需求的情況下采取靈活有效的方式開展教師教育的。如為幫助退伍人員轉入教師隊伍而專門設立的“軍轉教”項目等。
2.國家層面教師認證制度
美國國家層面雖然沒有直接管理教育,但對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進行了積極的干預。(下轉第22頁)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辦高校發展路徑研究”(15Z167)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