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星期三表示,美國不會允許中國把貿易武器化。蒂勒森說,中國正在這樣做,而美國要發出的信息是:“你們不能通過貿易,用錢使你們擺脫諸如朝鮮和南海這些棘手問題。”
近一段時間,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的盟友紛紛抱怨中國以經濟手段向它們施加壓力。中國分別是韓、澳的最大貿易伙伴,而兩國與中國分別因“薩德”問題和南海問題出現糾紛。
蒂勒森的講話令人頗感詫異,因為美國是最公開將經濟因素當作外交武器的國家。華盛頓是宣布對外經濟制裁最多并且有代表性的地方,一說經濟制裁這個概念,全世界的人恐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華盛頓了。
美國還強行要求世界其他國家在對某一目標采取經濟制裁的行動上與其保持一致。如果在它制裁一個國家時,有第三國對那個國家“放水”,它還會威脅對該第三國采取制裁行動。目前美國及其盟友強烈督促中國加強對朝鮮經濟制裁,并且將中國的制裁力度大小當做在道義上衡量北京的一個指標。
除了制裁行動頻繁,美國還經常把對外經濟制裁行動法律化。換句話說,對外經濟制裁是美國的“制式武器”,世界上被美國經濟制裁過的國家數不勝數,華盛頓使用經濟制裁就像從口袋里掏出一點零錢一樣隨便。
中國雖然已是貿易和投資大國,但是中國并未形成動用經濟手段解決問題的整體外交思維。首先,中國不認為經濟制裁能夠解決重大外交分歧,我們看到美國已有的許多制裁徒勞無功。另外,平等互利原則在中國深入人心,很多中國人至今不覺得制裁是可以公開擺到桌面上的。還有,制裁往往會造成雙向損失,這也讓中國人不太傾向把它當武器用。
中國在所有大國中是最少使用經濟制裁的國家。即使政治沖突導致了中國與某些國家經貿關系受損,北京也基本不使用“制裁”的字眼,它表現了北京的克制,這與美國是有根本區別的。
然而,當國與國政治關系出現重大問題時,矛盾向經濟領域波及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當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在中國激起廣泛民憤時,韓國旅游業、娛樂業受到沖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中國政府在這種時候鼓勵中國游客前往韓國,號召人們看韓劇,那才是咄咄怪事,中國的老百姓也決不會答應。
中國老百姓既有濃濃的愛國主義情結,又十分講究實際。市場經濟如今在中國社會非常發達,這個社會不會與一個國家輕易開啟“貿易戰爭”,但是如果有誰采取嚴重傷害中國利益的行動,在全中國激起民憤的話,那么公眾的憤怒就會形成強大的政策影響力,推動經濟報復的發生。
美國的亞太盟友確實需要注意了,它們與美國的盟友關系絕對不能被用來傷害中國的核心利益。如果它們把中國作為自己的最大貿易伙伴,它們就應當對其與中國的這種關系予以嚴肅地對待。
值得指出的是,迄今為止,中國并沒有對任何國家采取美國式的制裁,中方采取的行動大多屬于表達不滿的。然而美國的一些盟友就鼓噪了起來。這只能說明那些國家與中國沖突的理由并不理直氣壯,它們為此稍微受點損失就很心疼。如果它們覺得與中國沖突的理由是正當的,必須堅持的,應該不惜代價去守護的,它們就會坦然得多。
華盛頓向北京提出不將“貿易武器化”的要求是莫名其妙和強詞奪理的。中國的許多老話,比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能恰如其分地套在美方頭上。蒂勒森的這席話展示了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虛偽和自大程度,還是請華盛頓多一些自省吧。▲
環球時報20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