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生
豌豆尖
豌豆尖是在北碚認識的一種蔬菜,對于北方人來說,無疑是多了一分好奇。盧作孚路的路邊,去年有一個露天菜市場,其實是侵占人行道,兩邊布滿小攤和從鄉下來賣菜的人。我每天來買菜,很少去超市。
這里的場景和北方不同,大多賣菜人是用竹筐,或者竹背筐。我在人群里,耳邊鉆滿的是重慶話,攤上擺的一些菜,也分不清,北方見不到這樣的菜。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太太,矮小的個頭,一臉的皺紋,眼前的竹背筐,不知道是怎么背的。我心情復雜地來到她的攤前,看著筐中的菜不認識,開口問老太太,這種菜叫什么名字,她望著我一臉笑意,用重慶話和我說,我無法聽明白,她在說什么。
我的話她也沒有懂,通過形體的語言,她感覺在問菜多少錢。我倆的語言在空中飛來奔去,交談得熱烈,彼此都未弄明白對方的真實意圖。一個說重慶普通話的婦女,在一旁插言說道:“這菜叫豌豆尖,可以清炒,特別好吃。”謝過之后,我買下兩斤。
我和豌豆尖第一次接觸,一個尖字,讓我回味余長。詩經《爾雅》中稱“戎菽豆”,就是豌豆。一粒粒豌豆不大,它有食療的功效,其味甘,性平有和中下氣、利小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豌豆可以調顏養身,“祛除面部黑斑,令面部有光澤”的功效。豌豆莢和豆苗含有較為豐富的纖維素,有清腸作用,可以防治便秘。為防止葉酸缺乏,豌豆是孕婦不可忽視的食物。豌豆吃過多次,對這些功效根本不懂,只知道它是南方的食物。
回到住處,清水洗過之后,淋盡水分,按照習慣操作。熱鍋冷油開后,投進作料,放進蔥花,然后將豌豆尖放人,不一會兒,一盤爆炒豌豆尖出鍋。午飯中,高淳海對此菜提出意見。他一語見底地說:“炒豌豆尖,不能用醬油,要用蒜,不可以炒得太爛。”這幾點我一樣沒少,豌豆尖是以失敗而告終,吃起來味道不怎么好。
豌豆尖也叫豆苗,龍須菜。最早產于地中海和中亞,以后傳人印度的北部,通過中亞西亞漫長的路線,被引人中國。這種普通的家常菜,在南北各地大面積栽種,取食嫩梢和嫩莖葉。豌豆尖看似平常,不是高貴的食材,但它是千家萬戶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菜:炒豌豆尖,涼拌豌豆尖,豌豆尖炒魷魚,豌豆夾炒培根,熗拌豌豆尖,豌豆尖豆腐湯,豌豆尖湯等。
對豌豆尖的進一步了解,促使我有了戰勝它的決心。第二天,我去菜市場,又去找那個老太太的攤位,可惜她沒有來,在另一攤位買了豌豆尖。中午的時候,我一改思路,按照高淳海的說法,還有從網上學到的做法。這盤菜叫作“蒜蓉豌豆尖”,結果得到高淳海“大有進步”的表揚。
2015年11月8日,我又一次來到北碚。第二天去超市買菜,我看到豌豆尖,綠油油地向我發出問候。看到豌豆尖,想起露天市場,背竹筐的老太太,拿起一片豌豆尖,我們默默相望。
小琴絲竹
經常路過那片竹林,一直不知道它的名字,有一天看到環衛工在清掃,我問竹的名字,她微微一笑,操著重慶話,也說不出叫什么。每次經過竹林,都要多瞅幾眼,偶爾摸一下嫩綠的葉子。
2015年6月,我和高淳海去西南大學看鳶尾花,無意中走過一片竹林,有一根竹子上掛著一橢圓形的名牌,上面寫著“小琴絲竹”。這個名字充滿浪漫的詩意,給竹子起名的人,一定是經常讀詩的人。聽過江南絲竹樂,被那清麗的聲音迷住,水濕一樣的琴聲,令聽者有清曠的感覺。這種竹子不粗,不適合做別的器具,猶如一個嬌美的少女。我仔細地觀察竹子,它和那片林子長相一樣,同族同緣。終于弄明白它的真名,也許它的纖細,類似琴弦一般,所以管它叫小琴。一個小字,表現小巧玲瓏,與眾不同的個性。這舶粗細的竹子,興許是做竹笛管子的原材料。
對于植物我是外行,讀過梭羅的《瓦爾登湖》,普里什文的《大自然的日歷》,但沒有關于竹子的文字。我生于六十年代,初中的時候,讀過袁鷹的散文名篇《井岡翠竹》:“這些青翠的竹子,沿著細長的滑道,穿云鉆霧,呼嘯而來。它們滑下溪水,轉入大河,流進贛江,擠上火車,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岡山的翠竹啊!”口號似的文字,喊出我們對竹子的向往。竹子變成紅色的符號,扎在少年的心中。我對竹子偏愛,來北碚以后,特別喜歡有人背的竹筐。有一天,在電梯里碰到鄰居,身后的竹筐,重慶話叫背篼,純竹子青皮手工編織,里面有座凳,背著一個小孩子,他伸手抓我的衣服。即使去菜市場買菜,我也更愿意買竹筐盛的菜,覺得它離大自然近。
找了一些資料,終于鬧懂小琴絲竹習性,它有另外的名字,叫花孝順竹,屬于簕竹屬叢生竹,間有粗細不等的縱條紋。初夏時即可出筍,不久竹籜脫落,稈呈現黃色,在陽光的照耀下,表現為鮮紅色,也是觀賞竹的品種。
北方少見竹子,見到竹林是突來的驚喜,物以稀為貴。在我書櫥上,有一個小京劇臉譜,表現陸格嚴肅,不茍言笑的包公臉。每次看到它,總想到奸臣。它是剖開竹子的斷面,利用竹的自然形態,做出的工藝品。這是多年前,朋友出差去南方,回來時送我的小禮物。山東夏天的燠熱難熬,黏稠的熱無處可躲,我喜歡鋪上麻將塊的竹涼席。由于竹子的天然特性,吸熱性能高于其他材料,炎熱的夏季坐在上面,清涼吸汗。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中國的傳統書寫和繪畫工具,它的筆桿也是出于竹類,白竹、方竹、紫竹、棕竹、斑竹、湘妃竹和馬鞭竹等
南方如果沒有竹子,就不是南方,大詩人蘇東坡留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出深刻的道理。明末造園家計成,寫出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的專著《園冶》,他在文中指出:“結茅竹里,浚一派之長源,障錦山屏,列千尋之聳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計成所說的意境,是現代人所向往的境界,使人在喧鬧的城市中,找到一處獨坐幽靜的竹林,享受返樸歸真的野趣。
有一天,離開北碚,我回到北方,獨坐在書房中,望著窗前那盆懸掛的吊蘭,想起有一個美麗名字的竹林。
三角梅
那朵朱紅色的花,三角花苞片大,色彩鮮艷,如同燃燒的火焰,它似乎跳出枝頭,向我疾奔過來,目光被它燎起一片激情。
2015年11月17日,我和高淳海去天生街,給養的觀賞魚買食料,步行穿過一條條小街,來到了嘉陵江邊。從這里能望到正碼頭,江邊停著幾艘船。陡然間,那朵朱紅色的花闖進視野中。我選擇“闖”這個動詞,更能表達當時的心情。沿江邊有一排樹林。一根樹枝伸得長長的,枝上攀著幾朵朱紅色的花。我的眼睛被吸引住,目光甩出弧形的網,想把它們兜進來。我準備拈一朵,聞一下它的氣味,摸一摸鮮潤的葉片。這幾朵花是情感的興奮劑,熏得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和樹枝有一段距離,隔著一道安全護欄,只能遙相互望。已經是冬季,北方天寒地凍,樹木肅殺,寒冷統治一切。綠色和花朵是溫室中的觀賞品,經不起風寒的吹打。高淳海看出我的神情,他在西南生活十幾年,對這樣的花熟悉,他告訴我說:“這花叫三角梅。”他指著花對我講解,苞葉呈三角形狀,葉質似絹呈心臟形,有明顯的葉脈,所以叫它三角梅。
我每次來北碚,都要來嘉陵江邊,第一次來時,我和高淳海走過碚東大橋,來到復旦大學舊址。抗戰時期,西遷的上海復旦大學,輾轉幾千里,于1938年2月來到重慶北碚的夏壩。這所學校,由于倡導“學術獨立、思想解放”的校風,吸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精英,如陳望道、周谷城、孫寒冰、曹禺、胡風等。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師生們“高舉抗戰、團結、進步大旗”,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創辦《中國學生導報》《夏壩風》《文摘》等刊物和壁報。1940年5月27日,日本鬼子的飛機來此轟炸,瘋狂地投彈,學校遭受嚴重的破壞,損失慘重,師生七人遇難,受傷數十人。知識分子中影響最大的《文摘》旬刊的主辦人孫寒冰教授當即身亡,震驚全社會。在復旦大學舊址觀看了一些老房子,有幾株高大的黃桷樹,但沒有見到三角梅。
三角梅屬常綠攀緣狀灌木,紫茉莉科,葉子花屬,有十幾個名稱。別名:九重葛、簕杜鵑、三葉梅、三角花、毛寶巾、葉子花、寶巾花、葉子梅、紙花、南美紫茉莉等。它還是一味中藥,有散淤消腫、活血調經、化濕止帶的效果。北方這種花極少,主要是在家中做盆花,用于無綠的冬季觀花。三角梅的花苞片大,色彩鮮艷誘人,花期時間長,南方很多地方,將它栽成圍墻的攀緣花。
雪花飛舞的冬季,三角梅沒有臘梅的名氣大,雖然都有一個梅字,都是不俱寒霜的植物,同樣有火紅的花朵,但命運不相同。
冬日的嘉陵江,不是多么冷濕逼人,一個釣魚者的身邊,插著十幾根魚竿,顯現自己的地位。江邊的淺灘上,生長一片片的蘆葦和濕地植物,為一些水鳥提供理想的棲息場所。一只白色的鷺鳥起飛,自由地在江面翔動,在灰色的天空中格外動人,它是水中的鳳凰,帶著一種夢想。
大雨中買菜
宛如從鞘中抽出的劍,閃著冰冷的寒光。寒氣從劍尖墜下,發出逼人的聲響。幾滴清脆的雨聲,從關閉的窗子闖入,聲音刺破黑暗,我被意外的聲響驚醒。不等緩過神,鋪天蓋地的聲音,從天空落下,預報的暴雨終于下起。
枕頭里裝滿雨聲,我的耳朵貼在上面,聽到嘩嘩的雨聲,涼意從身上掠過。晚上和母親視頻聊天,看到她穿的衣服,知道北方進入深秋季節,向冬天挺進。重慶陰雨不斷,一個星期見不到陽光,想起多年前,看到一個電影劇本,有一句臺詞,“我愛太陽,太陽不愛我”。此時才明白,陽光和人的關系。想念家中的書房,坐在白蠟桿的椅子上,敞開通往陽臺的門,一縷燦爛的光,歡快地涌進來。有時舊曬壞書,只好將門關嚴,把它擋在外面。懂得懷念的時候,才知道失去的重要。
清晨睜開眼睛,窗外的雨聲,一撥撥地涌動,房間里變得陰冷。我下意識地拉被子,露出一張臉,來到北碚以后,第一次睡覺蓋被子,感覺不舒服。六點三十分起床,把電煲灌上新水,接通電源。拉開陽臺的落地滑門,扶在安全欄巳遠眺縉云山,除了霧,還是霧,它們湮沒山,什么也看不到。我對重慶的了解,只有少年時讀的《紅巖》里江姐的英雄形象和蜿蜒山路上雙槍老太婆坐滑竿的情景。我來過重慶兩次,都是短暫的時間,大晴天的未遇到一場雨,朋友們說我有福氣。這句話當時不理解,真在北碚長住,才懂得話的意義。
一個多月,我對北碚的環境熟悉多了。有一天散步,碰到手中拎袋子的買菜人,順著他們的蹤跡,跨過云清路,沿著安禮路走到以盧作孚命名的路,在路口交叉處,有一處露天的菜市場。從那天開始,我隔一天就來這里買菜。盧作孚生于1893年的重慶合川,是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是民生輪船公司的創辦者。在縉云廣場還有一座他的塑像。
高淳海上午去學校,我自己拎著方便袋,到菜市場買菜。早飯后,盡管外面大雨,但我依然決定不休息,進行每天的散步功課。走出樓道打開藍雨傘,感受雨的陣勢,不是平常的小雨,地面上泛起無數個水泡,老人們說的水起泡,一定是大雨。縉云廣場邊上的區政府的大樓,在它的后面有一條路,路是緩坡面,去華清路是下坡,回來時走上坡。越過到華清路,然后走上安禮路頭,才能到達菜市場。
重慶人的生活除了麻辣燙,還有雨和霧。走上安禮路,路旁的店鋪開門營業,公交車站等車的人,手中都打一把傘,生活在雨中進行。我第一次在雨中去菜市場,心情多了一些復雜,北方下這么大的雨,不遇上特殊情況,不可能去買菜。賣菜的人,這樣壞的天氣,也不會輕易出攤。
我陸續遇到買菜回來的人,其中有一位中年男人,光著大腳,手中拎著鞋,還有剛買的青菜。菜市場和往常一樣,人未見少,不寬的空間,傘和傘撞在一起,彼此躲開,人們對這種隋況,習以為常。我聽不懂重慶話,但有一個攤吸引我注意。兩只竹筐倒扣地上,搭一塊木板,擺著一堆葡萄,插一塊手寫的硬紙牌,“壁山的葡萄3.5元”。紫色的果實,經雨水的淋洗,顯得格外新鮮,我走到跟前,攤主用重慶話招徠,并遞過來一粒,意思讓我先品嘗。在這個熱心的攤上,我買了一串當地產的葡萄。轉到賣苕尖的中年婦女攤位前,菜葉滾動水珠,水淋淋的鮮嫩,順手買下一把苕尖。甘薯的莖尖,就是重慶人常說的“苕尖”。過去喂豬的不起眼的東西,香港人則稱為蔬菜皇后。苕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可以延緩衰老,防癌。這種菜在西南一帶吃得多,北方未見過,也不會做。
我拎著兜中的菜,打著傘離開菜市場,鞋子和衣服的半邊濕透。散步和買菜的組合,尤其在大雨中,是我五十多歲的人生第一次。
回到住處,把水淋淋的傘放到陽臺上,脫去澆濕的衣服,換上拖鞋。菜撂在廚房的灶臺上,中午將它做成“清炒苕尖”。
外面的雨仍然不減,絕未想到重慶的雨這么大,更沒有想到這么纏人。
木芙蓉花開
我的眼睛被驚嚇一般,跳出一朵朵亮色。在縉云廣場的人工湖邊,看到一片樹木的枝頭結出花朵,粉紅或黃色,格外醒目,引誘路人停下觀望。我不識這種樹,讓花的美艷迷住,一個散步的老人經過,我問他這是什么樹,他說是木芙蓉。
芙蓉這個名字不陌生,芙蓉肉是“京杭菜肴”這一菜系比較有名的一道菜,湘菜要芙蓉鯽魚,芙蓉花花辦入饌,還可做芙蓉豆腐湯等。當食物配上芙蓉兩個字,它的價值就不一樣了,賦予了一種浪漫色彩。
在北方見不到木芙蓉,只是聽說過它的名字,在網上瀏覽過圖片。10月中旬,北方快進入深秋,而南方剛來到秋天。雖有南北地域的差異,但都是美好的季節,面對自然界的變化,詩人則有了特殊的情感。我在縉云山下的北碚,竟然初識木芙蓉,看到枝頭美艷的花朵。早飯后,我又去看木芙蓉,由于昨夜天氣突然變化,風特別大,擔心吹落脆弱的花朵。
清晨起來,拉開陽臺的門,氣溫下降十幾度,人都感受到冷,何況脆弱的花。我來到人工湖邊,一走進草坪中的小路,就望到爭艷的花朵,惦記一夜的花,并未受到風寒的影響。芙蓉花屬于錦葵科,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于枝端葉腋間單生,又稱“拒霜花”、“七香花”。木芙蓉樹不是名貴的樹,但有樸素的美,從樹的形狀上說,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它可以盡情地伸展向上,分枝四逸而出。每條枝上互生出闊大葉片,如傘蓋,織成一片綠蔭。木芙蓉花期長,花開得旺盛,花朵大而色澤艷麗,從自古以來,多在庭院、園墻、路邊、屋前、水湄等處栽植。根據它的形象,人們給予許多美好的稱謂:“照水芙蓉”、“三醉芙蓉”、“弄色芙蓉”、“十月芙蓉”。賞花賦詩是歷代詩人的情趣,他們從一朵花中,感悟到人生的變化無常。唐代詩人白居易,看到木芙蓉花寫道:“莫咱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木芙蓉的性格,與它的花艷一樣突出。一日可以變三次色,清晨是粉白,白天淺紅,黃昏時分又是深紅。它的變色,使其花朵嬌艷之姿,花色明麗,令人流連忘返。木芙蓉“拒霜”,盛開于深秋,這時百花凋謝,它卻傲霜綻放。
芙蓉花是一種天然植物免疫增強劑,經中外醫學界研究證明,芙蓉花是“血管清道夫”、“植物黃金”和“濃縮的小型天然藥原”。古老的中醫典籍,對它有記載,“有清熱、涼血、消腫、解毒的功能”。大醫藥家李時珍錄下:“木芙蓉處處有之,插條即生,小木也。其干叢生如荊,高者丈許。其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調夏茂。秋半始著花,花類牡丹、芍藥,有紅者、白者、黃者、千葉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結實。”木芙蓉可以觀賞,它身上蘊藏豐富的文化,不僅供給人們以美,還能醫治人的疾病。
天氣陰沉,天空沒有一點藍色,縉云山濃霧籠罩,辨不清任何景物。我在木芙蓉樹前,一棵棵地看下去。枝頭的黃花、粉紅花,競相爭艷,使憂郁的秋天,有了溫暖的安慰。人在花前,想的事很多,它讓人在感受美的瞬間,觸動心弦。一場雨后,花辦落下,融入泥土中。過了短暫的花期,花朵敗落。這給人的美好,是那么的急促,只能保存在記憶中。
我摸了一朵黃色的花朵,感受到細膩的濕潤,很想摘一朵帶回家。在木芙蓉花前,什么私心雜念都會清除,只有真實的情感。
我用手機拍下一組木芙蓉花,放到微信上,與遠方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我在漂泊的日子,遇到的木芙蓉花開。
天氣預報有雨,白天一直未下。黃昏的時候,我去云華路上看花,路邊木芙蓉樹上的花朵,比前幾天多了。我在其中一棵樹前停下,看到一條枝亡,有兩朵并排的花,顏色不同,一朵是黃花,另一朵粉紅的花。
這時雨降下,毛茸茸的細雨落在臉上,涼滲進身體。這是晚秋的雨,帶著冬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