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琳
摘 要:小說《人生》將高加林塑造成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才能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渴望通過自己的奮斗脫離黃土地、從農村走向城市,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但命運的道路曲折的輪回之后又回到了原點,他最終還是不得不回到自己渴望脫離的土地。小說中作者賦予高加林這個人物的復雜性格也是除去政治因素外,造成他曲折人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路遙;《人生》;高加林;性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01
路遙出身貧寒的農村家庭,從小的不幸和寒微使其身上背負著濃重的敏感與自卑,因此他后來的小說中都隱藏著敏感自卑神經質又過于自負的劃痕。路遙的身世,就相當強烈和不自覺地傳染到主人公身。[1]小說《人生》中的高加林集復雜性格于一身,敏感、自卑、甚至自負,缺乏深刻的反思精神的同時又強烈的奮斗精神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將從以上幾個角度闡釋其性格的復雜性。
1、敏感與自卑根深蒂固
關于高加林的敏感與自卑,小說中進行了多次心理描寫“他感到自己突然變成一個真正的鄉巴佬了。也覺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個曾經是瀟瀟灑灑的教師,現在卻像一個農村老太婆一樣上集買蒸饃去了。”[2]敏感與自卑充斥著他的神經,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對他報以惡意的眼光。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我想一切都是他的敏感與自卑在作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在于,在車站遇到在縣城副食門市部當副主任的張克南和在廣播站做播音員的黃亞萍兩個同學時,高加林的言語變得尖酸而刻薄,這只是他敏感與自卑的心受到刺激時為了維持自己面子本能的反映。他企圖用這種尖酸刻薄的言語為自己筑上一道心墻,保護自己敏感而脆弱的尊嚴。因為敏感與自卑,所以懷疑一切;因為敏感與自卑,所以內心陰霾。所以我們說作者在創作中不余遺力的向我們傾訴主人公高加林的敏感與自卑,因為作者本身也由于出身而敏感、自卑,他不自覺的將自己的性格與身世傳染到了主人公身上。
2、擁有強烈的奮斗精神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當聽到巧珍表達的對他的感情時“他受到了感動的時候,就立即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激情:他的眼前馬上飛動起無數彩色的畫面;無數他喜歡的音樂旋律也在耳邊響起來,而眼前真正的山、水、大地反倒變得虛幻了……”[3]喜悅充斥著內心世界,跳動的情感如脫韁的野馬,充滿著奇異的色彩,像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衛生革命”風波以后,高加林本已被巧珍的溫情撫慰的內心又開始躁動不安,又覺得他很難再農村呆下去了。可是,別的出路又在哪里呢?……他閉上眼,又不由得想起了無邊無垠的平原,繁華熱鬧的大城市,氣勢磅礴的火車頭,箭一樣升入天空的飛機……身體被禁錮在生他、養他的黃土地上,現實的世界無法滿足他內心的向往,所以他常用這種幻想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正如現在說的身體和精神總有一個在路上,既然無法讓離開,那就讓思緒飛起來。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還有如此豐富的想像,足以說明他是一個具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有強烈的奮斗精神。在他第二次走出土地,成為縣上新任通訊干事,他高興的如狂似醉,人血沸騰。在縣城南面的暴雨給了他工作的機會,他連夜趕晚到達災區,甚至連腳磨破了也不自知。在災區像縣城發去了數篇通信稿和綜合報道,及時報道了消息在災區呆了五天才隨慰問團回到縣城。他的種種表現都說明了他深知這次工作的來之不易,只有牢牢抓住這一次機會,他才可能走出被黃土地禁錮的農村,不再像他父親一樣當一輩子土地的奴隸。渴望抓住機會擺脫命運束縛的他展現了內心強烈的奮斗精神。
3、缺乏深刻的反思精神
高加林出身鄉土,卻對作為一個農民持著高度恥辱感。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與普通農民有著本質的差別。從他要求給他溫情的愛人刷牙到帶領其他知識青年往水井里撒漂白粉,都彰顯他作為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對落后農村的不滿。念念不忘他曾接受過的一定程度的現代化式的中學教育、擔任過民辦教師,對農民帶有明顯價值高低的判斷。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奴隸。顯然這幾年當民辦教師,但這個職業對他來說還是充滿希望的。幾年以后,通過考試,他或許會轉為正式的國家教師。到那時,他再努力,爭取做他認為更好的工作。可是命運的車輪帶著他兜兜圈子,又回到了想要徹底脫離的農村。此時的他內心仍然沒有任何反思的跡象,他出山勞動時刻意穿了一身最破爛的衣服,還在腰上束了一根草繩,把自己的外表“化裝”成農民。這種通過改變自己的外表來使自己成為農民的行為充分展現了他仍然對農民的身份具有抵觸心理。而在勞動時沒命的挖地畔,即使雙手都打滿泡,泡兒擰破后血染紅了鋤把仍然瘋狂干著的行為就像一種發氣行為,是一種報復心理的展現,他認為他所有的一切遭遇都是高明樓一家造成的,沒有他們,他能繼續做他的民辦教師,之后會有更好的職業,未來充滿了希望。完全沒有從自身出發,仔細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只是一味地埋怨,怨恨這世道對他的不公。作為縣城通訊干事也被舉報走后門被退回,走出農村的愿望破滅。終于在他的身上出現了點點的自我反思,他感到身上像吹過一陣風似的松動了一些,他回憶起曾經給予他溫情撫慰的巧珍,一直對他對他照顧有加的德順爺爺。對單純而又豐富的故鄉田地涌起濃厚的情感……
結語:
契訶夫曾經說過:“文學所以叫做藝術,就是因為它按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它的任務是無條件的、直率的真實。”路遙正是按照契訶夫所說的藝術創作,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自覺或不自覺的映射到了他的作品創作之中,塑造了《人生》中高加林這樣一個具有自傳色彩的人物形象。
注釋:
[1]程光煒,楊慶祥編.重讀路遙[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05,第6頁.
[2]路遙.人生[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08:24.
[3]路遙.人生[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