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華+孫莉莉+張敏敏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數字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頭罩給氧治療, 觀察組患兒給予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1 h后觀察組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78.3±20.0)mm Hg(1 mm Hg=0.133 kPa)、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為(36.5±11.2)mm Hg, 均優于對照組的(53.4±11.5)、(42.4±10.9)mm Hg,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54.2±6.6)h、(6.1±1.7)d, 均短于對照組的(69.0±13.8)h、(9.6±2.6)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呼吸衰竭;新生兒;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07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double 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SUN Li-hua, SUN Li-li, ZHANG Min-min. Qingdao City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double 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80 newborn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principle of digital randomly assign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hood for oxygen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oninvasive double 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for treatment.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1 h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 as (78.3±2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 as (36.5±11.2) mm Hg,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53.4±11.5) and (42.4±10.9) mm Hg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ime needed for respiratory function back to normal and average hospital stay time respectively as (54.2±6.6) h and (6.1±1.7) d, which were all shorter than (69.0±13.8) h and (9.6±2.6) 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Noninvasive double 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shows excell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ing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Key words】 Noninvasive double 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Respiratory failure; Newborn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障礙癥, 它導致患者靜息時難以正常呼吸, 進而出現了缺氧(或CO2潴留)癥, 隨即發生了代謝功能、系列生理功能紊亂的綜合臨床癥狀[1-3]。新生兒由于呼吸系統發育尚不成熟, 功能還不健全, 因此易發生呼吸衰竭, 對患兒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以往臨床上多采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法或頭罩吸氧法來展開治療, 實踐發現療效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 近些年來臨床上出現了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法, 正逐漸應用于新生兒疾病的治療中。本文旨在觀察分析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 特收集本院2015年1月~ 2017年1月診療的8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進行了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診療的80例呼吸衰竭新生兒,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日齡1~5 d,
平均日齡(3.0±1.2)d;生產時孕周33~39周, 平均孕周(36.0±
2.0)周;病癥類型:吸入綜合征23例、重度窒息21例、早產兒呼吸暫停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28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 同時排除有先天性器質性疾病的患兒。根據數字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頭罩給氧治療, 根據小兒頭部大小選擇適宜的頭罩, 氧氣流量設置為5~8 L/min。觀察組患兒給予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法治療, 無創呼吸機由德國Stephan公司生產, 應用前先檢查設備電源、氣源等狀況, 再觀察小兒鼻部大小選擇相應型號的鼻塞, 戴上嬰兒專用固定帽, 隨即將鼻塞貼實插入患兒鼻孔內, 兩側鼻塞再分別粘于固定帽兩側, 調整機器模式到DuoPAP通氣模式, 人機連接, 呼氣壓力從4~5 cm H2O(1 cm H2O=0.098 kPa)開始;吸氣壓力從8~10 cm H2O開始, 過程中嚴密監察患兒生命體征, 可酌情調整壓力參數。通氣4、24 h后均對患兒進行血氣分析檢查, 視檢查結果酌情調節參數, 是小兒血氧飽和度能維持在85%~93%的水平[1]。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兒治療1 h后的動脈血氣值變化狀況(包含PaO2和PaCO2);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1 h后動脈血氣值變化狀況對比 治療1 h后觀察組PaO2為(78.3±20.0)mm Hg、PaCO2為(36.5±
11.2)mm Hg;對照組PaO2為(53.4±11.5)mm Hg、PaCO2為(42.4±10.9)mm Hg。治療1 h后觀察組PaO2和PaCO2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54.2±6.6)h、(6.1±1.7)d;對照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69.0±13.8)h、
(9.6±2.6)d。觀察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呼吸衰竭臨床常指呼吸功能障礙導致的PaO2降低, 同時伴(或不伴)PaCO2升高的功能障礙性病癥, 新生兒由于多項功能發育還不成熟, 因此發生呼吸衰竭的幾率會大大提升, 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因此臨床上應及時診斷并采取積極治療措施[4-7]。
臨床上新生兒出現呼吸衰竭常采用頭罩吸氧法或是氣管插管有創通氣來進行治療。頭罩通氣本身具有使用簡單、對機體無刺激性、氧濃度可靈活調節等優勢, 但其通氣壓力較小, 不利于糾正缺氧狀態;有創通氣的應用是新生兒呼吸衰竭病例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容易引發感染、黏膜損傷、神經系統損傷等多種傷害或并發癥, 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 探討出一種效果好, 安全性高的通氣治療方式。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是正壓通氣治療方式里的新型模式, 簡單地說就是壓力支持通氣方式, 患兒在治療過程中, 以自主呼吸為基礎, 再外借一定的壓力支持, 來達到增強患兒吸氣能力的目的, 使其肺部通氣量明顯增加[8-12]。這一通氣治療方式使通氣機和患兒呼吸同步化, 呼氣閥門能通過敏感電腦控制針式電磁閥門來進行細致控制, 實時根據電壓水平和外部設置拉起閥芯, 并將擬定好的流量送進患兒體內, 整個過程中自主呼吸完全不受抑制, 實時監測自主呼吸流量, 閥芯不完全關閉, 允許少量氣流通過, 循序漸進改善肺部血流狀態, 使患兒呼吸功能慢慢恢復正常, 也真正解決了人機對抗的一大醫學難題, 過程中還能預防或控制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13-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1 h后觀察組PaO2為(78.3±20.0)mm Hg、PaCO2為(36.5±11.2)mm Hg;對照組PaO2為(53.4±11.5)mm Hg、PaCO2為(42.4±10.9)mm Hg。治療1 h后觀察組PaO2和PaCO2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54.2±6.6)h、(6.1±1.7)d;對照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69.0±13.8)h、(9.6±2.6)d。觀察組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效果良好, 動脈血氣值逐漸改善, 患兒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所需治療時間短, 住院時間短, 康復進程較常規頭罩吸氧治療明顯縮短,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蔡春瓊, 呂鐵偉, 趙國莉, 等.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42例臨床分析. 海南醫學, 2013, 24(18):2740-2741.
[2] 林凡霞.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5, 24(6):109.
[3] 許英.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13):68.
[4] 董力杰, 宋曉燕, 王丹, 等.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8):451-452.
[5] 羅俊蘭, 羅雋.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應用研究. 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8):9.
[6] 季紅華.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30例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 5(19):48-49.
[7] 林志強.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8):120-121.
[8] 吳耀強, 劉麗娟.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體會. 嶺南急診醫學雜志, 2005, 10(1):55-56.
[9] 李明生. 經面罩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在老年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4-5.
[10] 劉光炯, 何元清. 呼吸機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BIPAP)治療COPD的臨床評價. 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6):25-26.
[11] 周平, 程雪松.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觀察.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4(6):605-606.
[12] 王麗.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18):195-196.
[13] 陳敏. 應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2, 25(2):193-194.
[14] 李青, 東燕, 趙婷. 無創正壓通氣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7):16-17.
[15] 朱鑫華, 李娟, 孫玉玲, 等.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并II型呼吸衰竭36例臨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21):27-28.
[16] 段艷紅.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34例臨床觀察.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2(7):816-818.
[收稿日期: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