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學習共享空間是高校圖書館在信息共享空間的基礎上,為適應人才培養體制改革要求,滿足學生交互式學習需求而營造的新型協作式學習環境。文章從學習共享空間的內涵和特色來闡述共享空間的發展特點,并進一步調研國內外學習共享空間的發展現狀,以期為今后高校圖書館提高學習共享空間質量和改善其環境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模式的變革,一種以培育讀者信息素養,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為目標的全新服務模式——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簡稱“IC”)正在全球盛行。隨著讀者對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需求的變化,信息共享空間也在發展,其中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以下簡稱“LC”)發展最快。
一、從信息共享空間到學習共享空間
1999年,北卡羅萊納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正式對外開放,揭開了IC建設的新篇章。信息共享空間的具體概念也由該校圖書館IC負責人Beagle首次明確提出。IC是一個一站式服務中心和協作學習環境,綜合使用互聯網、計算機軟硬件設施以及知識庫資源,為讀者的學習、討論和研究等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以此來支持跨學科的教學工作與科學研究[1]。在信息共享空間,讀者獲取信息,其學習行為發生改變,高校圖書館也經歷著從客觀的知識傳遞到建構性的師生合作教學模式的轉變,IC向著學習共享空間、研究共享空間、知識共享空間以及全球信息共享空間等不同方向發展。在諸多發展方向之中,LC發展最快。
二、學習共享空間
1.內涵解析
2004年,Beagle以信息共享空間為基礎,提出了新的觀點:信息共享空間建設與服務不能僅僅依靠圖書館,需要整合各機構的資源,通過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協作,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沒有時空限制、以學習和學術研究為主要目的的無縫空間環境。Beagle把這個無縫空間環境命名為學習共享空間。
學習共享空間自提出以來,內涵有了拓展和延伸,但學者的看法不一,總結有以下三個觀點:以任樹懷為主的“空間說”;以鄒凱等人為代表的“資源說”;以李瑛為代表的“混合說”。
2.學習共享空間的特色
LC起源于IC,兩者在本質上差別不大,但LC是對IC的發展,其內涵和功能更為豐富。大量文獻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LC最為突出的內涵延伸是:①相比于IC著眼于借助技術力量整合信息資源,LC更強調通過協作式交互學習來促進知識共享;②LC更多地鼓勵讀者的個性化學習與小組協作學習,促進讀者從知識的接受者到知識的構建創造者的改變;③LC在教與學中的角色轉換,從簡單的服務提供者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到讀者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參與者。
三、國內外學習共享空間的實踐現狀
自學習共享空間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以來,LC很快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在美國,大部分美國大學圖書館都已建成或正在籌建LC。例如,辛辛那提大學圖書館LC通過與校園學生支持中心合作,開發了一個全面的無縫學習環境,使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校園活動中。
目前中國香港的學校基本都已開展IC服務,其中部分高校已經在IC基礎上進行LC的構建。其中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習共享空間、香港科技大學的綜合研習坊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共享空間雖然稱謂不一,但都體現了LC的功能與服務,在整合學習資源的同時,巧妙利用創意空間來推動學習進程。截止到2013年6月,國內有35.9%的高校構建了學習共享空間。
四、結語
學習共享空間營造了協同與交互式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從閱讀性的自修走向討論式的共同學習和研究。LC突破了常規的學習方式,實現了在體驗、交流和創造中學習,為師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和創造性學習思考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高校圖書館真正成為“智慧樞紐”“創新孵化器”。
參考文獻:
[1]任樹懷,孫桂春. 信息共享空間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與啟示[J]. 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24-27,32.
[2]任樹懷,盛興軍.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