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成 鄭春麗 陳建標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復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的臨床效果。方法 5例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患者作為對照組, 18例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常規骨折內固定手術, 在患者的膝關節進行切口時, 將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在軟骨缺損位置。研究組患者在研究分析對照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情況后, 依據對照組患者進行手術時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后在對患者進行以上手術操作, 并在患者手術后進行隨訪。統計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情況、術后Harris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及手術前后膝關節伸屈角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高于對照組的80.00%,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6.67%低于對照組的20.0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Harris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及手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優于對照組患者,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復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的治療效果好, 術后并發癥低, 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比較良好,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23
關節軟骨損傷是臨床比較難治療、難修復的一種病癥, 也是臨床骨科研究的一大難度[1]。現階段, 臨床修復關節軟骨損傷常常會選擇骨膜和軟骨膜移植, 但是患者在手術關節軟骨修復并不能與損傷前一模一樣, 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 對患者的關節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2]。近年來, 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已經在關節軟骨損傷修復中廣泛應用, 主要是因為患者在手術后關節出現的不良癥狀少, 關節功能改善比較良好[3]。本文為了研究分析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復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的臨床效果, 特此選擇2015年6月~
2016年12月于本院就診的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患者展開討論,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12月于本院就診的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患者5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照組, 其中男4例, 女1例, 年齡19~79歲, 平均年齡(43.8±12.7)歲;同時選擇2016年1~12月于本院就診的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患者18例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組, 其中男15例, 女3例, 年齡18~80歲, 平均年齡(43.5±13.1)歲。兩組患者的膝關節軟骨缺損面積在1 cm×2 cm~3 cm×3 cm, 平均面積(6.5±0.93)cm2。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常規骨折內固定手術, 在患者的膝關節進行切口時, 將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在軟骨缺損位置。手術前需進行X線正側位拍片、CT平掃及重建, 根據檢查結果對患者膝關節軟骨損傷情況以及面積大小進行評估。依據患者的膝關節具體損傷情況對患者的膝關節處進行切口, 直至患者的骨折端以及關節面顯露出來。然后, 應用T形或L形鋼板將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固定, 同時將關節內粉碎的軟骨碎片進行清理, 并對患者軟骨缺損進行整理。再接著, 按照患者的關節軟骨缺損面積制作相應的骨洞(一般骨洞直徑為4.5~8.0 mm, 洞深10~15 mm, 洞間距離2~3 mm)。
此后, 在同一切口內時患者的脛骨近端干骺端暴露出來, 再應用相應的半環形銳利骨刀按照骨洞大小截取骨洞所符合的骨-骨膜復合組織塊;再在關節軟骨損傷位置制作出的骨洞內將骨質部份嵌插入其中, 同時也應使骨膜面向關節腔并與周圍正常軟骨相平。最后按照患者骨折切口以及移植情況修整或縫合損傷的半月板, 然后在關節內置引流管引流分層縫合切口, 包扎傷口。在手術后, 對患者進行常規術后護理等。研究組患者在研究分析對照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情況后, 依據對照組患者進行手術時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后在對患者進行以上手術操作, 對對照組患者手術時出現的突發事件、術后并發癥等情況進行研究分析, 同時也應在患者手術后進行隨訪。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情況、術后Harris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及手術前后膝關節伸屈角度。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3]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術后Harris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及手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優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 關節軟骨損傷病癥在臨床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主要是因為交通事故、工地安全事故的不斷發生所造成。由于關節軟骨的組成大多數為軟骨基質, 并未出現血管、淋巴管、神經等組織, 同時也沒有細胞成分, 所以人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比較差, 甚至可以說沒有[4]。由此也表明, 一旦人們的關節軟骨出現損傷, 關節軟骨并不會自行修復, 因此需要依靠臨床醫師利用相關骨組織進行修復, 同時也不可以選擇透明軟骨進行相關修復[5]。目前臨床比較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修復手術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自體軟骨細胞移植;②骨膜及軟骨膜移植;③自體及異體骨軟骨鑲嵌移植成形術[6]。其中, 自體及異體骨軟骨鑲嵌移植成形術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 但是此手術對人體的創傷比較大, 也具有關節軟骨損傷部位修復慢、不利于關節軟骨大面積損傷的修復等缺點[7]。自體骨-骨膜復合組織移植修復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的臨床效果比較好, 優點比較多。如自體骨-骨膜復合組織移植可以活動高質量的再生軟骨, 適用于關節軟骨大面積損傷的修復, 同時只需在患者常規手術時的膝關節同一切口內進行。在本文研究結果中顯示,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好, 術后并發癥情況低, 術后Harris膝關節功能評分以及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比手術前好, 由此也表明了自體骨-骨膜復合組織移植的良好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復膝關節創傷性軟骨缺損的治療效果好, 術后并發癥低, 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比較良好,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羅柏清, 李祥, 盧東輝, 等.自體帶骨膜髂骨板移植修復橈骨 遠端骨折并軟骨缺損.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 27(11):1046-1047.
[2] 陸史俊, 左保齊, 劉洪臣.絲素蛋白生物支架材料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進展.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4, 28(10):1307-1310.
[3] 王宏偉, 孟昭宇, 吳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骸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醫學綜述, 2015, 21(18) :3447-3448.
[4] 徐敬, 趙建寧, 徐海棟, 等.殼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軟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5, 19(25): 4081-4085.
[5] 郭秦煒, 梅宇, 焦晨,等. 自體骨-骨膜移植治療Hepple V型距骨骨軟骨損傷的近期療效. 中華骨科雜志, 2013, 33(4):342-347.
[6] 俞光榮.王樹青.饒志濤.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不穩定性轉子間骨折33例.中華創傷雜志2013, 3(2):83-86.
[7] 熊亞林, 漆向旗, 趙歆玫, 等. 中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不同治療方法療效分析(附145例報告).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8, 23(8):678-679.
[收稿日期: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