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楓 李蜀豫
【摘要】 目的 探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的價值。方法 20例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 均采用ESD治療, 分析患者基本資料、手術情況, 整塊切除率、完整切除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預后隨訪情況。結果 患者病變大小(1.4±0.6)cm; 病變部位: 賁門胃底部5例、胃體部5例、胃竇部6例、其他4例;病變形態:Ⅰ型(隆起型)8例、Ⅱ型(淺表型) 4例、Ⅲ型(凹陷型)8例;病理分型:早期胃癌10例、高級別瘤變10例;手術時間(63.54±12.43)min。患者整塊切除率為95%(19/20)、完整切除率為 90%(18/20), 患者術后發生2例出血、1例穿孔, 并發癥發生率為15%(3/20)。對患者隨訪1年, 無一例患者出現胃癌復發。結論 ESD治療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療效肯定, 腫瘤切除率高, 術后復發低。
【關鍵詞】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早期胃癌;胃癌前病變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28
胃癌是世界范圍內的惡性腫瘤之一, 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 發展迅速, 發現時屬中、晚期, 巳經處于我國居民癌癥病例數中的第四位, 從全球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中國、日本屬于高發區。ESD為微創技術, 創傷性小、并發癥少, 與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相比, 可以一次性切除較大的病變, 同時可以進行病理診斷, 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的治療提供了基礎[1]。本文擬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診斷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的患者, 分析ESD的治療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診斷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的患者20例。患者平均年齡(52.4±16.4)歲, 男11例, 女9例。
1. 2 入選標準 ①分化型黏膜內癌、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②知情同意。
1. 3 排除標準 ①淋巴結轉移者。②病灶已侵犯固有肌層者。④不能耐受手術者。
1. 4 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建立氣腹, 注意腹腔、盆腔, 確定病變位置, 上腹部正中做切口, 直視下切除標本, 并行消化道重建, 放置引流管。0.2%靛胭脂染色確定病變范圍, 于病變周圍約 0.5 cm 處用 Dual 刀進行標記。黏膜下注射使整個病變隆起。環形切開黏膜, 沿標記點外側對病灶環形切開至黏膜下層。黏膜下剝離, 從切邊緣對病灶剝離, 間斷向黏膜下注射, 保持在黏膜下層剝離。用鈦夾處理創面血管, 預防遲發性出血和穿孔。切除的整塊及時送檢, 獲取病理結果。
1. 5 觀察指標 ①患者基本資料及手術情況。②患者整塊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③患者預后隨訪情況。
2 結果
2. 1 患者基本資料及手術情況分析 患者病變大小(1.4±
0.6)cm; 病變部位: 賁門胃底部5例、胃體部5例、胃竇部6例、其他4例;病變形態:Ⅰ型(隆起型)8例、Ⅱ型(淺表型)4例、Ⅲ型(凹陷型)8例;病理分型:早期胃癌10例、高級別瘤變10例;手術時間(63.54±12.43)min。
2. 2 患者整塊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患者整塊切除率為95%(19/20)、完整切除率為 90%(18/20), 患者術后發生2例出血、1例穿孔, 并發癥發生率為15%(3/20)。
2. 3 患者預后隨訪情況 對患者隨訪1年, 無一例患者出現胃癌復發。
3 討論
ESD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得到循證醫學的認可。日本、美國發布了胃癌指南中也將ESD用于早期消化道病變中的治療[2]。與傳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方法相比, ESD 可完整切除病灶, 同時根據病理結果判斷是否有病灶殘留。據報道ESD 治療早期胃癌的病變整 塊切除率約為 83%~98%[3]。
ESD手術后主要并發癥為出血和穿孔[4]。本研究中, 發生2例出血、1例穿孔。ESD手術出血分為術中和術后出血兩種, 術中出血多為大動脈噴射性出血, 量較多, 術后遲發性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需要內鏡下止血, 發生率為 0.4%~8.5%。腫瘤的位置與出血有一定的聯系, 胃上 2/3 的病變比胃下 1/3 的病變易發生大出血, 與手術難度大, 血管分布相關[4]。通過文獻檢索法發現, ESD術中出血者, 一般均可以通過內鏡進行止血, 較少需轉外科手術。這就需要手術者充分準備, 操作中盡量使黏膜下層充分抬起, 利于剝離, 注射腎上腺素可以使小血管收縮。還有學者指出對于病灶大者, 需要剝離時間相應增加, 會增加出血風險。有學者指出ESD術中胃穿孔較易發生在中、上 2/3 (發生率為1.2%~4.1%), 穿孔的發生與近端胃壁薄、病變合并潰瘍等有關, 還有學者認為電凝易損傷黏膜下層也是造成穿孔的原因。小穿孔可自行愈合, 大穿孔需要進行積極對癥處理。
有研究[5]對108例早期胃癌患者進行隨訪, 結果顯示ESD 的整塊切除率為92.6%(100/108), 復發率為0.9%(1/108)。本次研究中對20例患者隨訪1年, 無一例患者出現胃癌復發, 患者整塊切除率為95%(19/20)、完整切除率為 90%(18/20), 患者術后發生2例出血、1例穿孔, 并發癥發生率為15%(3/20)。基本與文獻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 ESD治療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變療效肯定, 腫瘤切除率高, 術后復發低。
參考文獻
[1] 崔盈盈, 盧忠生, 令狐恩強.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治療早期胃癌的臨床應用價值.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3, 22(4):341-343.
[2] 孟曼, 令狐恩強, 盧忠生, 等.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內鏡下診治153例分析.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14, 35(6):558-560.
[3] 周平紅, 蔡明琰, 姚禮慶. 消化道黏膜病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專家共識意見.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12, 11(5):531-535.
[4] 吳浩, 鄒文斌, 劉楓, 等.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內鏡下切除治療現狀及進展.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4, 5(5):530-538.
[5] 王偉, 李兆申. 消化道早期癌腫內鏡治療現狀與評價.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9, 29(1):30-32.
[收稿日期: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