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倩
摘 要:王熙鳳形象在《紅樓夢》整體結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從《紅樓夢》文本出發,認真分析王熙鳳在現實生活中的個性特征和深刻意蘊,認真分析其典型悲劇人生結局給當代女性發展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王熙鳳;極強能力;極悲結局;人生啟示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01
引言:
王熙鳳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她是文學史上一個真實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物。她的主要性格是樂此不疲地貪戀追逐權勢和金錢。由于她內心真正追求的這兩種欲望,她身邊所有的事情周折、情感轉變以及最終悲慘的結局都是注定安排好的。正因為她身上具有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弱點,把最美好的東西毀滅埋葬,給人更深刻的震撼,讓讀者為之喟然嘆息,不忍卒讀。
一、極強能力
王熙鳳在第十三、十四回中展現了極強的管理能力。“論手段,她專斷獨行,不懼人言,不思后果,是個心狠手辣、敢作敢為的‘鐵娘子”[1]。我覺得可以總結為四方面:重視法制規則;深諳管理策略;成為“解語花”;知人善任,憑借一雙慧眼發現人才。比如她針對寧國府,一針見血地指出寧國府的“五大弊病”,同時懂得如何樹立自己的權威;再比如《紅樓夢》十四回里,寫鳳姐處罰遲到者。既言語懇切,態度強硬,又分析得條理清楚,在眾人前面將規矩的作用強調加深,同時起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并且她管理寧國府的措施之一就是明確權責分工,建立起類似現代的責任問責制,可見其能力之強。
王熙鳳她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都透露著智慧和風采,而她極強的社交能力更多的是通過其完美的語言風格得以顯示。她在與人交際時,八面玲瓏,機智灑脫,看準時機兼顧方方面面的感受,善于迎合對方心思,懂得進退有度,任誰都喜歡。比如她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時說的那段贊揚的話可謂八面玲瓏,讓人印象深刻。這些話細細讀來,便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這些話不僅提升了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還增進了林黛玉與賈母的感情,并且夸贊了在場的多數人,一石三鳥!
我們再來看“鴛鴦抗婚”這一情節,當面對賈母的詰難時,王熙鳳恰當地用圓滑卻不失柔和的話語“批評”了賈母,幫自己了卻了一個危機,可以看出她的生存能力不可小覷。接著她便先抑后揚,指向多義,第一讓公公賈赦有了可以順階下的臺階,第二使賈母開了心,了了怒,第三贊美了鴛鴦,緩和了她的心態。同時也讓自己沒有做那可憐的出氣筒、替罪羊。
此外她還具有極強的踐行能力。能力只有在實踐中踐行并且不斷提高與完善,才稱為有能力,她懂得利用各種資源來為自己服務。聰穎的實干家,這是我對王熙鳳的主要評價。她身份尊貴,喜歡承擔挑戰,具有實干家的魄力與果敢。要管好人多事多,如亂麻般的賈府,需要非凡的能力,更需要有超強的踐行能力。畢竟只有做出來才可以使之井井有條。
她的形象設立還代表了女權主義的加強。她短時高效地把一塌糊涂的寧國府給治理得井然有序,還管理榮國府,她內心里面就是一位“女戰士”,日夜不閑,打點一切,顯示出了王熙鳳的才干和獨立,更加表明了王熙鳳性格深處對于女性人格和尊嚴的探求,更能看出她信奉的思想中具有追求女性解放與女性權力、追求人格平等和尊嚴自由的新時代觀念。
正是由于王熙鳳極強的能力同時也造就了她極悲的結局。作者從對立的角度來抨擊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毒害與侵蝕,揭露封建倫理綱常對古代人思想的禁錮與腐蝕。其中王熙鳳的婚姻悲劇具有社會性,也是整個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的種種女性悲劇。自古以來,讀者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有不同理解,我認為有兩種是比較符合我的理解的:一是指丈夫賈璉對鳳姐態度變化的三個階段,開始聽從,之后使令,最后休棄;二是指鳳姐在賈府地位變化的三個階段:開始順從于這個末世的家族、社會,之后管理家族發號施令,最后下場悲慘,萬事皆休[2]。無論鳳姐是被婚姻拋棄還是整個家族衰敗沒落,這種悲劇性結局都是確定的。
二、其典型悲劇人生結局的啟示
造成其婚姻悲劇的最直接原因是他們的結合初衷不是因為愛情,只是利益的結合體。婚姻就是兩個人攜手共同品嘗人生百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真正的心意相通、不離不棄,有絕對的忠貞度,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對方負責。在生活中,夫妻二人也需要一起學習如何加強兩人的關系,怎樣處理生活中瑣碎的小事,因為相愛容易相處難,在相處中我們要把握相對舒適的度,促使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和諧。
封建倫理綱常是封建社會時代的特定產物,具有深遠的歷史根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君主外儒內法的統治治國思想。盡管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現代女性獲得了政治的平等、經濟的獨立、人格的尊嚴等諸多婦女解放的權利,廣泛參與了公眾生活和公共事務,給與了女性一定的發展優勢和有利條件。然而在這個時代從來都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女性在發展方面相對男性還是有些局限性,給我們自身發展帶來了不便,我們一定要積極地想辦法緩解這種境遇。
如今的社會,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等一些腐朽思想盛極一時,早已把正統思想拋之腦后。見利忘義、貪污腐敗、爭名奪利、冷眼旁觀等等都可以從王熙鳳忙忙碌碌一場空的悲劇結局中看到不遠的結局,我們應該回歸天性自然,無欲無求,不再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參考文獻:
[1]方明光、于麗莎.紅樓女兒花[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102.
[2]雷華.“二令”及王熙鳳悲劇之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