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七武士》是黑澤明導演最優秀作品之一,獲得1954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在片中對武士道精神有大敬仰的導演黑澤明運用藝術化的鏡頭語言對處在消亡邊緣的武士階級、武士與農民兩個階級的對立與合作等進行了精妙的展現。
關鍵詞:七武士;鏡頭;藝術
作者簡介:張曉風,男,漢,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人,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影視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1
該片的出品時間1954年,在二戰中日本是一個戰敗國,作為以武士道為尊的民族,在戰敗以后整個民族都在尋找著一種自己的存在方式,武士道精神也處在了社會的邊緣,不能像以前那樣以“死的所在”最終的追求。導演運用影視語言對于“武士道”精神現實窘境抒寫達到了一個高峰。
電影終究需要靠鏡頭影像展現的藝術,是在“照相性”的基礎之上加上導演的藝術構思,賦予其深厚的情感意義。黑澤明有著很高的繪畫的藝術功底,因此他在進行鏡頭的拍攝之前,在分鏡頭畫本上對于鏡頭的角度、景別、運動方向等都作非常精密的構思。因此可以說,電影中每一個鏡頭甚至每一幀都直接飽含著導演的藝術創作情感。
首先,在片子開頭部分,村民得知強盜在豐收時期還會到來之后。導演運用了連續的景別的變化,從遠景逐漸到近景特寫。一方面交代了村莊的大致狀況,另一方面交代了處于驚慌中的村民的狀態。而接下來,村民們集結起來去尋找“智者老人”的幫助。導演在鏡頭畫面設計中,導演運用了移動鏡頭,前景是樹干和秸稈搭建成的簡易的柵欄,中景是行走的村民,后景則是茅草屋和樹木。整個運動過程中,伴隨著農民低沉的人聲吟唱,農民腳下帶起來的塵土彌漫畫面,形成了很好的大氣透視效果,而前景簡易的柵欄上出現一株盛開的鮮花,就像是在預示著農民窘迫的困境也有一絲被拯救的希望。
其次,黑澤明導演的鏡頭處理充滿著藝術化,但是導演對于優秀鏡頭的使用是極為的準確而不濫用。片中兩處經典的慢鏡頭的處理,體現了導演對于鏡頭處理的用心。在堪兵衛沖進草屋,對決盜賊,而導演并沒有給出草屋了打斗的情景,緊接著一個慢鏡頭盜賊沖出草屋,同樣的慢鏡頭盜賊倒地死亡。此時的慢鏡頭并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而是推動了故事的情節,拉長了動作的時間,同時回答了觀眾對于堪兵衛能否化解這個危機,也強化了觀眾的緊張的氣氛。在片中第二次使用慢鏡頭是在久藏的出場,在與一位武士決斗的過程中,久藏一擊殺死對手,在對手倒地同樣使用了慢鏡頭。黑澤明的慢鏡頭使用沒有去過多的渲染情感,而是為了拉長時間推動情節,渲染死亡悲痛的瞬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武士的致命一擊從這其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日本武士武術修為的核心,就是致命的一擊,這在我國的一些武術文化中也能看到一些與之相似的武術招式。我國何平導演的《雙旗鎮刀客》中對于打斗場面以及武術招式也是極為的簡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看不到刀是如何出鞘的,殺人于無形。
再次,勝四郎和志乃發生“關系”后被志乃的父親發現,此時的農民和武士兩種階級的鴻溝再次出現,所有的武士和村民都來進行圍觀,而導演的此時的安排采用了一種“分散視點”的調度方式,使得武士和村民四散而去,由一個中心點向四方散去。畫面中只留下勝四郎和志乃,他們也只能各自走各自的路,這種感情的建立也不能彌補階級之間的裂痕,也說明了武士和農民兩個階級因為暫時的目的結合在一起,而階級之間的裂痕永遠無法磨平最后也會各自分開。
最后,片子最后的決斗場景是本片的高潮部分,也是電影中精彩的場面調度,體現了導演的絕對的功力。在最后的場景中我們觀眾能夠感受整個戰爭氣氛的緊張,以及戰爭的場面異常的激烈和精彩,猶如千軍萬馬的部隊在作戰。相反,在片中僅有七個武士和一些村民結合與強盜進行的斗爭,體現出黑澤明的場面調度的功力和“蒙太奇”運用技巧。黑澤明導演首先繼續選擇了他的擅于使用“風”和“雨”的武器,對整個戰爭場面進行了氣氛的烘托。其次,使用了長焦鏡頭的拍攝,壓縮了空間,利用前景進行橫向移動的遮擋,前景是樹木、倒下的人體、路障、馬匹等等,主要的戰斗的動作發生在后方。長焦的拍攝壓縮了空間,前景的移動、晃動對畫面進行了分割和遮擋,營造了戰爭的動作感和神秘感。最后,再進行鏡頭的分割剪輯和“蒙太奇”的組合,最終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個精彩的戰爭的場面。
在這部黑澤明導演的視聽藝術中一切的影像的運用都服務于了導演的情感表達,最后的勝利屬于村民,而并不是武士。最后剩余的三名武士,是智慧全能的堪兵衛和他最忠誠的伙伴,他們這一生都在尋求“死之所在”,渴望成就自己的武士道終極的境界,他們現在也沒有辦法走向自己的武士道巔峰,也無法成就自己。而剩下的勝四郎是他們的繼承者,一個處在和農民姑娘產生感情的邊緣的武士。作為武士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何處。黑澤明深受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在影片最后處理成農民在歡樂中耕作,達到與自然和諧的生生不息。而同時黑澤明導演這種從兒時就建立起來的武士道精神的情懷以及深受日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在這里對于武士的命運處理的如此的傷感和矛盾,感受到了武士階層在“熱兵器”到來的時代的多余。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影精品讀解》[M].張阿利 曹小晶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09月.
[2]《影視視聽語言》[M].袁金戈 勞光輝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09月.
[3]《經典影片讀解教程》[M].田卉群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4]《大師黑澤明在電影中的技術運用與人文情懷》[J].陳曉東,理論界,2011年07期.
[5]《黑澤明電影的美術造型與導演藝術》[J].邵昌勇,戲劇叢刊,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