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摘 要:與現代社會傳播媒介發達不同的是,在民國時期,書信是重要的一種交流載體。從小學,從兒童開始就受到規范的書信寫作教育,并以此為蒙學教育的一部分。時為“兒童尺牘”,在語言上“言文對照”,文言寫作的傳統也得以流傳。
關鍵詞:民國;兒童;書信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1
所謂“民國風”,其實是當下人們對民國時期的物質和文化的一種感知,從文化層面講,民國風是近代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進入之后的一種文化層面的表現。為教育兒童書信寫作,當時為學齡兒童編有《童子尺贖》,書中半頁為書信范本,措辭用語既古典又文白,下半頁將范本大意繪成精美插畫。十分便于兒童學習。
中國自古有“鴻雁傳書”的傳統,這里的“書”,便是指書信。它承載著中國的文字文化藝術。兒童作為語言初學者,需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所以先學白話,再學文言。[1]民國時期受新文化影響,“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觀點頗為流行,隨之,文言文的地位式微,白話文地位高漲。文言中國傳統的書面語言表達方式受到挑戰,于是,一些知識文字在啟蒙教育中繼續融入這份傳統文化的精華——文言。體現在蒙學讀物上就是當時兒童的書信寫作范本,根據兒童日常日常生活需要而編寫,主要為:家庭、親戚、師友、同學、學校、商店。[2]這種編排實際上是因為家庭、親戚、師友是學童平日生活中的主要群體。
民國時期,書信仍然是社會生活中人們交往的主要媒介,所以,從兒童開始學習書信寫作十分具有實用價值。或者可以直接說,書信是交流的一種必備工具。對其實用性論證很多,比如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一種《兒童尺贖》中更闡述了《寫信的用途》:“兒童時代,不像成年的人,有種種社會的交際,寫信一事,似乎并非必要,可以慢慢地學習;然而能寫信,便有許多便利;不能寫信,便有許多困難。”[3]可見,書信寫作能力的高低,對生活影響是非常大的。
民國時期的兒童書信在語言上“言文對照”,即分為文言文和白話文(白話文也稱為語體文),不同的語言形式相應地體現出不同的格式要求,這樣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發揮。 其中“文言信最注重者,為稱呼抬頭諸式”,基本上要包括“稱呼”、“提稱”、“恭維”、“請安”、“具名”等等,并且針對長輩和平輩的不同,信的格式、遣詞造句和書法字體都有講究;而“白話信不重稱呼抬頭,雖有一種格式,亦以簡易為主”,只是在格式上,比文言信增加了“新式符號”,故“白話信最為簡便,亦最合實用”。[4]這些既是根據兒童學習需要,便于學習,同時也體現了民國時期啟蒙教育中現代化的趨勢,書信作的工具性重于本身的藝術性。
稱呼。稱人有姑母丈、舅母丈、外祖父(母)、姊妹、兄弟、伯父(母)、叔父(母)、令祖父(母)。自稱有內姪、甥、外孫、姊妹、兄弟、姪、男、孫男。對人稱有令姑父(母)、令舅父(母)、令外祖父(母)、令姊妹、令兄弟、令叔伯、令堂尊、祖父母。對人自稱有家姑丈(母)、家舅父(母)、家祖父(母)、舍家姊妹、舍家兄弟、家叔伯、家外祖父(母)。稱呼別人的,仁兄、先生、同學兄、先生夫子、表姊妹、表兄弟。自稱有弟、晚、同學弟、學生受業、表姊妹、表兄弟。對人稱,貴友、貴同事、貴經理、令東、貴同學、令親。對人自稱,弊友、弊同事、弊經理、弊東、弊同學弊成。
不僅如此。稱呼上的要求更加繁瑣。諸如,對家族長輩,稱呼上不能加號;對家族平輩,凡同胞,均不得稱號,可加一胞字于稱呼之上;以及對家族小輩,除胞娃外,均可用號,并再稱呼上加一賢字。自稱還要加一愚字,而媳婦未外來之人,也要加一賢字。再比如,對親戚長輩,稱外祖父、岳父皆不能加號,其余則否。舅祖父母,為父之舅父母,即俗稱舅公舅婆。如果親戚中無確當的稱呼,又比我年長,或稱為姻伯姻叔,或稱姻丈等等。[5]這些規定巨細無遺,具有強烈的文言傳統色彩,而且帶有古代封建社會的烙印,體現出當時書信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時,在簡化白話的同時,還牢固地保留著傳統社會里那些繁瑣的教條。
從帶有插圖的范文來看,可以看出,范文附有兩到三幅生動有趣的插圖,再結合范本,情景與內容完美相加,非常利于兒童的初期學習。再看范文的內容,簡略、清晰,情節完整,類似于當代學生日記習作。不過,格式不同,稱呼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也各異。最根本的差異還在于時代和社會的區別,以致寫作的內容所打下的烙印相差。
總之,民國時期的兒童書信寫作,從教育角度看,非常注重從兒童啟蒙教育處發,通過兒童學習的趣味性來引導其寫作,當然也注重實用性。從寫作規范和寫作內容來看,非常注重稱呼和格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恭謙、含蓄、典雅特征。
注釋:
[1]王一鳴:《小學生新尺牘例言》,上海:大東書局,年第三十一版。
[2]蔡丹妮:《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3]同上。
[4]世界書周編輯所:《兒童新尺牘》的《文信之寫法》和《白話信之寫法》,上海:世界書局,新廿四版,第11頁。
[5]世界書局編輯所:《學生新尺贖》下冊《附錄稱呼式》,上海:世界書局,年新十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