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薈宇
摘 要:本文從報界宗師張季鸞的三篇代表性社評入手,運用文獻分析法,重點闡述了張季鸞在立論、立意和論證方面的寫作特色,希望能對今天加強和改進我們的新聞評論工作起到借鑒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張季鸞;社評;寫作特色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1
張季鸞(1888-1941),中國現代新聞史上著名的報刊政論家,新記《大公報》總編輯,其社評譜寫了中國新聞史上璀璨的一頁。本文以張季鸞代表性社評為例,分析其寫作特點和蘊藏其中的思想光輝。
一、立論緊跟時政
我國一向有文人論政的傳統,從兩漢、宋代的太學生,到戊戌維新前后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是這個傳統和作風的線索。[1]但是,這類政論文章往往更專注于經世治國的“大道”,主要目的在于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現代新聞評論相比,不免缺乏時效性,感觸也并非針對具體新聞事件而發。
而張季鸞寫作社評則非常重視文章的時效性和新聞性,評論的新聞事件大多都發生在“昨日”,或者“前日”,并習慣在首段首句就把該事件簡要介紹出來。
以社評《最低調的和戰論》為例,這篇文章的評論對象是兩則發生在“昨日”的日方消息:“歡迎第三者調解”和“東京已準備八十萬人的游行慶祝,預備于占領我首都之日舉行”。這兩則消息分別預示的日本態度的矛盾性,讓張季鸞得出結論:敵人是在玩弄辱沒中國,期待調解毫無意義,以此“兩面派”做法為評論依據展開分析,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而張季鸞發表評論緊跟時局變化也符合抗日戰爭時期局勢動蕩的客觀要求。當時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親日派到處散布“亡國論”及和談謠言,企圖瓦解軍民抗戰斗志。《最低調的和戰論》一發表,和謠破產,堅定了當局的抗戰決心。[2]由此可見,增強評論文章的時效性對發揮報紙輿論導向職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二、立意獨特新穎
立意是一篇社論文章的靈魂,“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所以哪怕是針對同一個新聞事件寫作的評論文章,立意不同,有的就可以讓人豁然開朗,過目不忘,有的則讀來味同嚼蠟。
1941年,王蕓生探病張季鸞。面對敵機轟炸的慘狀,王蕓生徒生哀嘆,覺得新聞評論終是空言。突然間,本已極度虛弱的張季鸞擁被而起,興奮地說:“今天就寫文章,題目叫《我們在割稻子》。”[3]整篇文章熱情洋溢,連續的感嘆號一掃連日的陰霾。“敵機盡管來吧,請你來看我們割稻子!抗戰至于今日,割稻子實是我們的第一等大事,有了糧食,就能戰斗!”
面對戰事失利的困境,張季鸞能不像一般人一樣陷入悲觀情緒,指責政府,而是另辟蹊徑,從“割稻子”這種象征著希望和美好未來的農忙圖景切入,把一代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大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抗戰士氣,除了要靠思維上的創造更離不開長期報刊工作磨練出的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把握。
三、論證縝密有力
評論家范榮康強調:“新聞評論的論證過程,也就是邏輯推理過程。”[4]張季鸞的文風趨向樸實無華,注重邏輯性,文章結構嚴謹,論證縝密。
以他頗負盛名的社論《蔣介石之人生觀》為例。在開頭,文章就引用蔣介石公告中的“一則謂深信人生若無美滿姻緣,一切皆無意味,再則謂確信自今日結婚后,革命工作必有進步”,明確了評論對象,然后發表觀點“俾天下青年知蔣氏人生觀之謬誤”,簡潔凝練,無一字可易。
接著,文章主體分兩個段落,依次批駁蔣介石之“一謂”、“再謂”。筆鋒辛辣之處,張季鸞以“若謂戀愛不成,則人生一切無意義,是乃專崇拜本能.而抹殺人類文明進步后之一切高尚觀念.或者非洲生番如此,中國不如此也。”論證戀愛與人生意義無關,精準直接,令人拍案叫絕。之后,張季鸞再次引用事實作為舉例論證的素材:“太史公受腐刑而作史記,成中國第一良史,美國愛迪生,一生不娶,發明電學,裨益人類”。兩則事跡一古一“今”,一中一西,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和說服力,且張季鸞并未為賣弄學識選用生僻典故,而是以通俗易懂為上,盡力發揮新聞評論指導大眾的社會作用。在太史公和愛迪生使文明得發展,使科學得進步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之下,蔣介石的言論立刻顯得幼稚至極,引人發笑。
第二部分,張季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蔣介石的演講內容“出兵以來,死傷者不下五萬人”做依據,如果有美滿婚姻才能順利進行革命,那么又為什么要用戰爭毀滅五萬將士“人生的意義”?如果蔣本人需要和宋美齡的美滿婚姻才能專心于革命事業,那么國民黨政府工作的重心豈不是要為百萬軍人和官員謀姻緣?這顯然不合道理。蔣介石的宣言不攻自破,而張季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流態度更是躍然紙上,引人神往。
筆者認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今天,新聞評論工作由于需要更豐富的專業素養,更廣博的學識積累,更深刻的見地和更高遠的目光,成為了我們發展的“藍海”。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張季鸞的新聞評論雖也顯現出其不足之處,但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記《大公報》:從“文人論政”到“新聞專業主義”[J].張麗萍.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7).
[2][3]《張季鸞與<大公報>》[M].王潤澤.中華書局.2008年8月北京第一版.
[4]論如析薪 貴能破理——新聞評論的論證[J].范榮康.新聞戰線.19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