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燕
摘 要:小說的教學,主要就是把握好小說三要素與主題之間的關系。指導學生通過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把握情節、領悟內涵、理解作品反映出來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小說教學;人物;情節;環境;主題
考試大綱雖然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都列入了文學類文本閱讀,但實際考查的是小說閱讀,因此,小說閱讀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小說是以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手段,它以典型人物的形象感染讀者來達到表現主題的目的。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三者是相互依存而又不可分離的,共同體現小說的主題。教學目標的含糊偏倚,必然帶來教學過程和策略的含量偏倚,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抓住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與主題的關系,這樣才能挖掘小說最深層的內涵。
一、從人物分析挖掘小說的主題
閱讀小說需要對人物形象進行徹底分析,從而更深層次地挖掘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從描寫方法上入手,如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其中語言和動作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體現了人物的內在思想動態。因此,帶著學生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去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就更能使其深刻體會小說主題。
在此就需要先引導學生細品人物描寫,掌握分析方法。人物的內心活動比外在表現要含蓄得多,所以教給學生剖析人物內心的方法要難一些,但這是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向文本主題的內在要求。以《邊城》為例,可以設計一系列連續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展開討論分析: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中“但過了許久,祖父還不來,翠翠便稍稍有點兒著慌了。”翠翠為什么會慌呢?翠翠正在回想兩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問,卻微帶著點兒惱著的神氣,故意說:“我記不得,我記不得,我全記不得!”這又是為什么?當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之后,學生也就洞悉了翠翠的心理。
最后一步,在對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任務進行分析和理解后,就要將思想升華到這個人物所代表的特定群體中來。小說雖然寫的是具體的個人,但卻往往體現了一群人的思想和生活狀態,研究他們的社會意義就是研究小說中個體形象的意義。當通過這樣的步驟進行分析后,就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小說人物的內心,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的意義并學會人物鑒賞的方法。由此學生學會了由書本內涵向社會生活角度思考,他們同樣也能由生活再返回書中,從而提升他們對小說人物的認識深度。
二、從情節的發展來探究小說的主題
故事情節是撐起人物的“龍骨”。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提煉情節和概括故事,要求學生提綱挈領,通過對關鍵句的梳理,掌握上下文的論述重點,這樣,學生對文章各部分的重點和作者的寫作思路就有了清楚認識。
當然,學生還必須注意情節的合理性。小說的情節之間聯系得是合理的,情節之間有很多關聯,其中因果關系對情節的發展非常重要,對小說表現的社會沖突、性格沖突,以及人物刻畫、環境描寫起重要的作用。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以高俅為首的惡勢力和林沖之間的沖突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這才導致林沖怒起反抗、投奔梁山。可以說沒有高俅這個“因”,就沒有林沖的投奔梁山這個“果”,也不能讓讀者信服,“逼上梁山”的主題也就無從談起。
而情節的展開性與曲折性同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情節是否充分展開,各種矛盾沖突是否有由發生、發展到高潮和結束的過程。其次要注意情節的曲折性,豐富曲折的情節能夠為塑造人物形象和挖掘小說主題留下廣闊的空間。如果只寫陸謙等人來到滄州,林沖殺敵復仇,而沒有其中李小二偷聽,林沖上街尋敵,林沖自心下慢,林沖親聞陰謀這樣一系列情節的展開,故事就會顯得乏味,林沖的性格就不可能那么復雜,“逼上梁山”的主題也不會那么深刻了。
三、從環境的設置來體會小說的主題
環境描寫從來就不是小說的主角,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的掌握,簡單地給它分類后,著重從它的各種輔助作用來分析。小說的環境有兩種,即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先以社會環境為例,它與小說人物必然密切相關,基本直接服務于人物,或交代故事背景,或渲染故事氣氛,或烘托人物特點,或推動情節發展,有時還會越過人物,直指中心。
再從自然環境來看,自然環境的描寫有直接描寫和側面襯托。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其中的環境描寫——風雪為例。直接描寫的有這些:“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起一天大雪來”“那雪正下得緊”;側面描寫的有這些:“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上蓋的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濕了”。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先為林沖的活動渲染了氣氛,再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步步為營地讓林沖最終親聞陸謙陰謀,使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梢哉f正是因為環境的渲染,“逼上梁山”這個主題的悲壯更令人動容!
當然,人物、情節、環境對主題的挖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小說閱讀教學時,只有把握好這三者的關系,才能透視背后的主題,因此,要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劉菊香.我從課中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