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瓊
摘 要:任何“教無定法”的高效教學都是在某一教學思維模式指導下系統進行的,音樂教學也是一樣。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三維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三維目標”為基礎嘗試構建的初中音樂教學思維模式,以音樂教材的一個單元為案例,將三個維度的教學思維模式融會貫通為一個清晰的系統。既是一種教學經驗的積累,也是一種分享。
關鍵詞:課程標準;三維目標;教學思維模式;教學單元
從課標中音樂課程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不難確定,音樂教師的思維模式也應該具備三個維度的思維模式內容,即結合音樂教材內容的音樂人文性教學思維模式;結合課標“雙基”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教學思維模式和以這兩個思維模式為基礎體現“過程與方法”的具體教學實施策略思維模式,詳細如下:
一、結合教材音樂作品的音樂人文性教學思維模式
教師用書中教材說明部分明確了音樂教材內容分為四大板塊,即:(1)體現核心價值觀、主旋律、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尊重歷史、生命、自然的音樂作品;(2)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3)外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4)圍繞音樂體裁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與姐妹藝術相關的音樂作品。這四大板塊從音樂學科的人文性價值、指導教師教學中引導學生為音樂作品歸類、形成學生以音樂文化為體系的相對完整的音樂文化視野展示。教材內、教材外的音樂作品都可以在四個板塊的分類中找到其相應的位置。
二、結合課標“雙基”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教學思維模式
2011版課標在總目標的表述中明確了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的內涵: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拓展音樂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簡言之“雙基”加“四個能力”構成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的內涵。所以教學中在音樂知識技能方面應該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訓練體系,而不是遇到不同音樂作品隨意添加的只只片片、零散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具體如下:
(一)“雙基”框架體現在音樂的節奏方面,可以是如下的系統訓練
1.以單位基本拍“x”為起點,進行2/4、3/4、4/4的基本節拍練習。
2.加入一拍休止“0”的基本節奏練習。
3.加入八分音符“x x”的基本節奏練習。
以上三項是基礎節奏練習的常規形式,練習的方法可以是聽寫、拍手模仿,也可以是聲勢模仿等。可以在課前訓練中作為常規練習加入,也可以結合不同的音樂作品,在教學的不同環節適時加入其他節奏型,如“附點后八”“前八后十六”“切分節奏”等進行練習。
另外節奏訓練的方法還可以是讀節奏練習。如“x”讀“ta”,“x x”讀“titi”,“x x x x”讀“li li li li”,一拍延長讀“tuo”;休止符跺腳等。此類練習可以高效解決音樂作品中的節奏重點難點。
(二)“雙基”框架體現在音樂的旋律方面,可以是如下的系統訓練
1.結合“科爾文”音階手勢,模唱大小調音階。先用唱名,再改用不同母音,恰到好處地加入適度的發聲練習。
2.結合音階手勢做音階跨越練習,跨度由小漸大,可以是有規律的,也可以是無規律的。
3.結合音階手勢做二聲部練習:教師左右手各代表一個聲部,學生分兩組訓練。在此基礎上教師的聲音可以加入成為第三個聲部。訓練中需關注聲部間的和諧統一,樹立學生多聲性的聲音概念。
上述音階手勢練習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旋律視唱能力和音準能力。
以上兩套關于音樂節奏、音樂旋律的基礎訓練系統,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常規練習,由淺入深,由簡漸難。可以結合不同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環節設計進行,也可以作為課前訓練獨立進行。
三、體現“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策略思維模式
教學目標的完成蘊含在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中,而高效的、真正有益于學生在音樂上持續發展的過程與方法同時是在明確、清晰的目標引領下得以實施的。
以下結合案例,具體分析三個維度的教學思維模式的構建。人音社音樂教科書,八年級下教材,第一單元。本單元音樂作品有六首,《大海啊,故鄉》《我的中國心》《東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門》《臺灣風情畫》《御風萬里》。
(一)結合教材的音樂人文性教學思維模式分析一(屬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單元作品屬于教材內容布局的第一板塊,以“祖國統一大業”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作品選擇思路完整,內容飽滿。歌曲有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東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門》;有臺灣同胞渴望回歸題材的《我的中國心》,有熱愛家鄉的《大海啊,故鄉》;器樂曲有大陸民族音樂題材的《御風萬里》;臺灣民族音樂題材的《臺灣風情畫》。表達出中華兒女一個共同的心聲和愿望——每個炎黃子孫都有一顆中國心;各族兒女都企盼祖國統一,繁榮強盛。
(二)結合《課標》的“雙基”教學思維模式分析二:(屬知識與技能目標)
四首歌曲的學唱與欣賞,在知識技能上,以常規的節奏旋律訓練為基礎,結合作品適當增加難度。如《大海啊,故鄉》,在前述三個基本節奏“ x 0 x x ”基礎上,加入“附點后八”的節奏練習;《我的中國心》加入“切分”節奏練習;《七子之歌——澳門》加入“附點后十六”的節奏練習;《東方之珠》加入“三連音”節奏練習。兩首器樂作品,《臺灣風情畫》結合之前學習過的教材七上第五單元《勞動的歌》中《杵歌》,著重欣賞樂曲片段;《御風萬里》結合教材七上第三單元《草原牧歌》和教材布局第二板塊的內容“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著重欣賞樂曲中《黃河船夫曲》和《嘎達梅林》部分。
(三)結合作品的教學思維模式分析三(屬過程與方法目標)
1.歌曲《大海啊,故鄉》
(1)結合節奏系統訓練讀節奏。
(2)結合旋律系統訓練一拍一音唱旋律音高。
(3)節奏、音高相結合,嘗試視唱歌曲旋律。
(4)劃分歌曲結構:帶尾聲的二段體結構。
(5)歌曲第一種演唱方式:加入聲勢伴奏,A B段創編不同的聲勢伴奏。
(6)歌曲第二種演唱方式:加入簡單的二聲部。
A段的四個樂句以句尾旋律補充的方式進行,四句補充旋律分別是:(用輕聲“啊”演唱)
3/4 0 06 56 | 5 — 0 | 3/4 0 05 45 | 4 — 0 |
3/4 0 04 32 |2 — 0 | 3/4 0 03 23 | 1 — 0 |
B段以相隔一小節的時差進行輪唱。
2.歌曲《我的中國心》《七子之歌——澳門》
(1)結合節奏系統訓練讀節奏,休止符以跺腳的方式表現。
(2)結合旋律系統訓練一拍一音唱旋律音高,休止符不出聲。
(3)節奏、音高相結合,嘗試視唱歌曲旋律,休止符以跺腳的方式表現。
(4)演唱歌曲:選擇教師帶領學生清唱的方式,引導學生聆聽并甄別自己和他人的聲音。
3.歌曲《東方之珠》
(1)節奏重點:三連音。以生活中“爸爸的”“媽媽的”“哥哥的”“妹妹的”等口語解決三連音節奏的準確時值。
(2)歌曲分析:一首藝術性強,承載歷史事件的,學生熟悉的通俗歌曲,選擇歌曲群星演唱的版本。
(3)拓展一:關注歌曲的前奏和尾聲,特殊的音響效果蘊含什么寓意?
前奏部分按時間順序先后聽到隱隱的海風聲、雜亂無章的風笛聲以及遠處傳來的清脆鐘聲,緊接著是貫穿整個作品的主導節奏動機,節奏動機引出歌曲的旋律動機及歌曲旋律。尾聲部分是漸弱的小軍鼓演奏。
可以為學生做這樣的注解:前奏,遙遠的沿海邊——瀛弱、無意間——領土流失(風笛是英國民間傳統樂器,代表英國殖民者)——警鐘長鳴——強大后的“我們”收復失地。尾聲,英國殖民者列隊漸行漸遠,不失尊嚴(香港問題和平解決)。這樣的詮釋既吻合前奏、尾聲的音響效果,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極具質樸、人性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拓展二:欣賞圖片,英國民間樂器風笛。
配合欣賞兩段視頻,一段風笛演奏視頻,一段英國戰爭場面視頻,戰場上,士兵列隊敲擊小軍鼓勇敢前行。
節奏動機: 4/4 x . x x 0 | x 0 x 0 |
旋律動機:(略)
(4)歌曲欣賞、演唱。加入聲勢伴奏(在節奏動機的基礎上創編聲勢伴奏)。
(5)欣賞《東方之珠》的童聲合唱版本,教師伴著歌聲模唱合唱的下聲部,豐富學生的多聲性體驗。
4.器樂曲《臺灣風情畫》
回顧欣賞《杵歌》(教材七上第五單元《勞動的歌》),再對比欣賞作品的主題四《杵歌》部分,感受以現代作曲技法演繹的這一主題旋律的變奏效果。
5.器樂曲《御風萬里》
(1)欣賞《黃河船夫曲》
屬于教材內容板塊的“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部分。欣賞三種形式的《黃河船夫曲》:無伴奏原生態演唱形式;鋼琴伴奏,民歌獨唱形式;器樂曲《御風萬里》中的《黃河船夫曲》主題展開部分。對比三種形式不同的藝術表現力。
(2)欣賞《嘎達梅林》
回顧欣賞教材七上第三單元《草原牧歌》中的歌曲《嘎達梅林》,與器樂曲《御風萬里》中的《嘎達梅林》部分做對比性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過程中,三種教學思維模式的體現是結合教學思路融會貫通的,你中有無我中有你,思維的三個模式體現的是一個音樂教學的整體。
關于初中音樂教學思維模式的思考由來已久,所謂教學思維的模式化,其實就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系統性整合,其目的直指音樂教育目標的達成。音樂應該是學生內心本能的表達,教師的作用是搭建一個橋梁,提供一個平臺,或是推開一扇“窗”,引導學生積極的、自信的表達內心對“美”的理解、展現和創造。所以初中音樂教學思維模式一定不是一種套路,一種固守,它應該是在不斷思辨和富于生命力的靈動中不斷靠近那個終極目標——終身學習、享受音樂。
參考文獻:
吳斌.中國音樂教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