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文
摘 要:有效的教學反饋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有效教學反饋的途徑、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如只注重課堂教學反饋,而忽視了課外教學反饋;只注重及時反饋,而忽視了適時反饋;只注重對結果的反饋,而忽視了對過程的反饋;只注重調節教,而忽視了調節學。這都需要教師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教學反饋;適時反饋;教學目標
教學反饋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之后,再將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和綜合,并以此為依據來調整和優化后續教學活動的過程。它是教與學之間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提高教學效率和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檢驗方法。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外,還必須深入研究和提高教學反饋的策略方法及其有效性。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許多教師缺乏教學反饋的理念,或對教學反饋缺乏研究,教學反饋的策略和方法不是很有效,甚至存在隨意性、盲目性和誤區,從而導致教學效率難以提高和教學目標難以達成。
一、只注重課堂教學反饋,而忽視了課外教學反饋
在日常教學中,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畢竟是有限的,雖然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是教學絕不能止于課堂。課堂教學還需要一定的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實踐應用等教學活動輔助化解、補充、鞏固、深化和延伸,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既是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也是認知規律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良好時機和教學活動不可匱缺的組成部分。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是課外教學活動就放任自流,或弱化了應有的教學反饋,否則不僅直接影響課外的教學效果,使之徒勞無功、形同虛設,也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該讓教學反饋全方位、高效地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課堂教學反饋”的研究,而忽視了對“課外教學反饋”的研究,所以很難將教學反饋有效地延伸到課前和課后的課外教學活動中。
二、只注重及時反饋,而忽視了適時反饋
在教學中,教師都很注重反饋的及時性,因為有效的教學反饋一般需要有及時性,這里的及時性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反饋策略和方法隨時發現和掌握教學效果,并對反映出來的問題或不足在后續教學中及時做出評價、修整和完善,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做往往能起到趁熱打鐵的效果,使教學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反饋越及時越有效,事實上,有效的教學反饋也需要有適時性。反饋的適時性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反饋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效果反映出來的問題和不足及時進行分析綜合,并選擇最佳的反饋方式和時機進行反饋。而不能為了“及時反饋”而隨意地、盲目地反饋。否則不僅很難達到應有的反饋效果,還容易陷入反饋的泥潭,打亂整體的教學計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從而不能完成應有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如,“有些個性問題”可以延后,另找合適時間單獨解決;“一時半會反饋了學生也難以接受的”可以延后,等學生容易接受時再處理;“通過后續的教學學生能自然搞清楚的”就不用著急反饋。
三、只注重對結果的反饋,而忽視了對過程的反饋
在實際教學中只注重對結果進行反饋的現象很普遍,很多時候老師只拿所謂的標準答案,對結果做出“對、錯、好、還可以”等簡單的反饋和評價。這樣的反饋對于在思想、性格、認識、經歷、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的、多樣化的學生來說很難起到有效的反饋作用,如《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這樣甚至會造成誤導和挫傷,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多樣性的發展。愛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老師看著愛因斯坦上交的小板凳,無奈地說出:“我想,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壞的了。”“老師,有。”愛因斯坦說著亮出了他第一、二次做的小板凳……這時老師深深地體會到了自己只重結果的草率。因此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在教學反饋中既要重視對結果的反饋,更要重視對過程的反饋。
四、只注重調節教,而忽視了調節學
有效的教學反饋有利于調整和優化教學活動,尤其是在調整和優化教師的教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這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教學反饋如何在教方面發揮作用研究比較多,而在學生學的方面如何發揮作用研究比較少,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教學反饋往往只注重調節教,而忽視了調節學。
可是,我們都清楚:教和學在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方面就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哪一條不利索都會拖后腿,所以,我們在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饋的研究中,還需要多關注學法方面的指導和研究。比如,組建學習小組、曬作業、數學日志、誰的解法更巧妙等組織形式和欄目,為教與學之間有效的反饋和互動搭建平臺,尋找有效的反饋途徑和策略,使“教”與“學”齊頭并進。
總之,在教學中,為使教學反饋更有效、更充分,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實踐、思考和總結,彌補不足,勇于創新。
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