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妍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運用精練的語言進行點撥,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理解文本感受語言獨特魅力的同時,由會學到樂學,使語文課堂內容豐富、效率提高,促使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點撥藝術;結構主旨;教育功能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若運用精練的語言進行點撥,就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提高。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中點撥藝術的運用有什么意義呢?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適時的點撥有利于理解文本的結構和主旨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剛開始讀感覺內容淺顯,結構簡單,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其實不然。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準確把握課文的主旨,透徹地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語言運用的特色,還是要深入地鉆研課文,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有效地學好每一篇課文。只有獨具匠心的教學點撥,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學習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我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然后提出一些思考題:(1)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什么事?(2)這些事情中哪些事情是詳寫的?哪些事情是略寫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圍繞我提出的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就會對課文的基本內容和詳略結構有個大致的了解,但在理解第二題的最后一問時卻稍有困難。我圍繞這一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此時我再進行適時的點撥:這些略寫的內容能使我們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的了解,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并不能削弱作者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的買《山海經》的事情,卻讓我們對長媽媽有了新的認識。“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由此可見,年幼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呀!這樣安排,不但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題,而且適時點撥,使學生對課文的結構和主旨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適時的點撥有利于發揮課堂教學的藝術功能
語文課堂的教學點撥方法就是一種教學藝術,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不但能替代教學技術,而且能給學生的心理造成較大的影響,使學生不但會學,而且樂學。可見,教學中適時的點撥更有利于發揮點撥方法的藝術功能,這種教學藝術比教學技術更能夠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教學《臺階》一文時,先準備問:“父親做了哪些準備?”又想,這樣問太隨便了,不會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于是改為:“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這樣漫長的準備都是什么?”因為加上了“十分”“漫長”等表達情感的詞語,在學生心里產生情感的波動,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心靈的震撼。這時學生不但學習了知識,而且有了情感的觸動。多了這份情意,學生必將銘記于心,并且對作品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切的體會。這樣問,無疑是一種“藝術之問”。這種點撥藝術是“巧”的技術,這種藝術是從教的技術中提煉而成的,不掌握一般的有效實用的教學技術,就不會捕捉到教書藝術的迷人之光。這也是使語文教學高效最基本的保證。
三、適時的點撥有利于發掘文本潛在的教育功能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中,好多文章內容豐富、思想教育深刻,我們在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不斷地發掘文本的思想因素,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恰當地利用課本中的思想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于主題思想較淺顯的文章,學生稍加留意或多讀課文就會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染,從中受到教育影響。但對于那些含蓄、難以理解的文章,需要我們挖掘其思想意義,適時進行點撥,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例如,我們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由于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現身說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對馬生的殷切期望便寓于其中。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又推己及人,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及時點撥。作者的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和太學學生優越的生活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了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的努力,不在于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我們每個青年人都要珍惜今天優越的學習環境,樹立排除萬難的決心,刻苦學習,長大后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對于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吸取哪些思想因素,怎樣利用課文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課文中并沒有強烈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因素,使學生不但學習了語文知識,而且受到了思想的教育,很好地印證了點撥在課堂教學中發掘文本教育功能的一面。
適時的點撥在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很大的作用,我只是粗略地談了談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些許體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繼續運用點撥教學方法,努力掌握點撥教學藝術,使語文課堂充滿獨特的魅力,讓學生由會學到樂學,使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