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輝


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設置疑問可以創新問題情景,能啟發誘導學生勤于動腦思考,激發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活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培養學生獨特的學習地理的思維習慣,良好的創新意識,靈活多樣的發展能力。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創設疑問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創設疑問使學生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進而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能力。
1.在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自學與合作探究、學習與點撥、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之間構成課堂教學和諧的有機統一體。課堂教學設置疑問,促使自主探究知識與合作探究知識完美結合。教師巧妙設置疑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快樂、創新思維的內部動力,能高效調節課堂教學節奏,活躍地理課堂氣氛,豐富地理教學內容,增加地理教學手段,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2.地理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沒有疑問的時候提出疑問,在提出疑問的時候思考疑問,在思考疑問的時候解釋疑問,在解釋疑問后攻破疑問,攻破疑問后心情愉悅。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由驚奇和問題開始。”設置疑問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學習地理的激情、找到破解地理知識疑難點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問題、解決難點問題能力的必要路徑。“疑為思之源頭活水”,學生心中有了疑問就會積極思考,就會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會去靜心鉆研問題,就會錘煉學生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的意志,久而久之,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的能力會大大提高。
3.地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形成自主、積極、合作的學習意識,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與求異,激勵學生把靜態的地理知識變為動態的思路去掌握;轉換地理知識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地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敢于質疑、敢抒己見,這樣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更加高效。
一、于起始處設疑
此時設置疑問能激發學生處于“心蠢蠢欲動,言躍躍欲試”的狀態。學生帶著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化發揮。如:在探究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時運用以下謎語設疑:
“兩個胖子——合肥,久雨初晴——貴陽,船出長江口——上海,救濟貧困——濟南。”
如:在探究主要國家一節時運用以下謎語設疑:“腹部蓋章——印度,零存整取——加拿大。
如:在探究水資源一節時運用漫畫設疑。
(1)用最簡練的語言談該漫畫命名。
(2)該漫畫反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你認為解決該問題的可行性措施是什么?
如:在學習褶皺山地殼巖石圈的板塊構造時,進行以下設疑:有人說“幼年的紅海,童年的地中海,青壯年的太平洋,老年的地中海”何解?
二、于關鍵處設疑
地理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獲得發展,是通過重點、難點、疑點的解決獲得知識,獲得發展。所以,通過設疑使學生抓住重點、難點,理解重難點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生疑、釋疑,使重點突出,發展突出,如在探究黃河一節時,進行以下設疑:黃河為什么成為中國的一大憂患?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原因是什么?黃土高原的水土為何流失嚴重?應該怎樣根治黃河?在學習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時,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而澳大利亞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何分布于南回歸線穿過的東南部沿海地區?
三、于無疑處設疑
課堂教學不僅要在關鍵拐點處設置疑問,更應在看似簡單處設置疑問。因為學生在這樣的地方往往會粗心,或思維處于低谷狀態。這時教師應投石激浪,巧妙設疑,激發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如在講授比例尺的大小時,進行以下設疑:把1∶3000的比例尺擴2倍后比例尺為 。講探究中國的疆域四至(所跨經緯度)時,進行以下設疑:“北國風光冰封雪飄”,而南國風光則為“拂堤楊柳醉春煙”,這是為什么?“帕米爾高原人睡眠,烏蘇里江人種田”又做何解釋?
四、于要點處設疑
地理知識呈網絡結構,重點問題需要探究,難點問題需要突破。知識不能問題化,設置疑問要抓時機,設在突破點、交叉點、關節點上,問在要害處。此處設置疑問可以啟發學生的多元思維,有利于知識的延伸拓展,為理解和深化新知識掃清障礙。如: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進行下列設疑:盆地與山地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狀態應該怎么描述?
在探究利用經緯網判定方向時,考慮到南極洲比較特殊,進行了以下設疑,沿直線從某一點(A)走到另一點(B)方向是否發生改變?
五、于小結處設疑
俗話說:“編筐編婁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結尾處留有疑問,能起收口、點睛之妙用。在探究地球公轉時,假設地球公轉軌道面與地軸間的夾角為45°時,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及地球五帶的變化,地球上的四季與五帶還是現在這樣嗎?地球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的晝夜變化情況、地球上的四季與五帶還是現在這樣嗎?等等。
地理教學中設置疑問的角度還有很多,但設疑時切忌過難或過易,同時還要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重難點問題設置,又有基礎問題體現,既要因不同材料設疑,更要因不同問題設疑,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需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