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芳
摘 要:好的教學切入點,對課堂教學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而教學切入點的選擇可以從“文題”“關鍵句子”“情節”“線索”“疑點”“寫作背景”“重難點”入手,從而做到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切入點;關鍵句子;理解課文
聽了很多老師的課,有的課聽起來層次清晰,銜接自然,內容由淺入深,重點突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可是有些課聽起來,雜亂無章,教師的引導過程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聽課的老師和學生不知所措,云里霧里。靜心思考,我認為問題出在教師沒有讀透教材。沒有把握好教學中的切入點。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找到好的教學切入點在教學中就能起到抽絲剝繭之效,教材中的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語文教學的切入點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這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師從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教學的切入點,作為突破口,從而達成教學過程的實施。并以此為平臺,將課文、老師、學生這些課堂教學因素整合起來,實現教學內容的合理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追求。因此,實現備課中找準切入點,可以說是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實現了課堂的高效,筆者就具體教學內容談談如何尋找教材中的教學切入點。
一、從文章題目入手
文章的題目猶如人的眼睛,透過眼睛,我們能看到文章的深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從對題目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對我們迅速地閱讀分析文章很有幫助,因此,教學的切入點不妨從文章題目入手。教學《偉大的悲劇》一文時,課文篇幅冗長,情節豐富,學生閱讀理解課文主題有些難度,于是我緊扣課題“偉大”與“悲劇”,設計問題:“斯科特和他的隊員們的這一角逐‘悲在哪里?偉大在哪里?”這一切入點的設計,學生閱讀目標明朗了,同時教學重點也突出了。教《信客》一文時,我也緊扣課題中“信”字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設計問題:作為信客,最基礎的準則是什么?年輕的信客做到了嗎?因此,解讀教材時,從課題入手,是有效的方法。
二、抓住文章關鍵句子
關鍵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關系到正確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的句子。它在文中的作用或總啟、或概括、或體現文章的主旨,或在中心的位置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些文章的教學可以抓住“關鍵句子”來解讀。教學《出師表》一文時,我在課文第七段發現了貫穿課文情感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也是文脈所在。于是上第二課時分析課文內容時,我設計問題:“諸葛亮為什么要‘報先帝?從哪里體現了對陛下的‘忠?”我緊扣“報”與“忠”讓學生在閱讀中理清知識點,使教學條理清晰,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語文教學中應該抓住文中關鍵句子來作教學切入點。
三、根據課文情節切入
文章情節就是文章內容,只有在把握了情節的基礎上才能談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題,因此,教學切入點從情節入手也是一個好方法。教學《那樹》這篇散文時,明確體會作者情感是教學重點,而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于是我讓學生先了解“那樹”不同時期的經歷,讓學生了解課文具體情節,于是設計問題:“那樹不同時期所做的、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受的是什么?”于是學生理清了課文情節,也明白作者同情“那樹”,批判“人類”,教學重點落實到位了。因此,只有學生把握了情節,才能有效解讀課文。
四、根據課文線索入手
文章線索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條理清晰、脈絡分明,把一個個比較復雜的人物和事件連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整體。教學的切入點,我們可以緊扣文章線索設計。《臺階》一文的寫作線索是“臺階”,于是以“臺階”為教學切入點,設計問題:“有關‘臺階作者寫了哪些事?”接著學生主動閱讀把握小說情節,學生明確:首先是父親想建一座高臺階的房屋,接著準備并建造高臺階的房屋,最后高臺階房屋建造好后,父親卻垮了。于是我又設計問題:“從臺階的建造中可以看到一位怎樣的父親?”于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最后又設計問題:“如此勤勞一生的父親,一輩子只建造了一座高臺階的房屋,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很快學生明白作者渴望父親從卑微走向自尊,從貧窮走向富裕。因為切入點找得準,學生解讀小說主題也容易多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篇文章的解讀,選擇教學切入點也因人而異,還可以是設置情境切入、重難點切入、寫作背景切入、疑點切入,但都是為了課堂教學開個好頭。
參考文獻:
[1]劉瓊.閱讀教學中文化背景的切入[J].語文學刊,2007(3).
[2]季穎芬.閱讀教學五法[J].陜西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