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花
摘 要:從學生的角度去看教材,淡化不重要的,而把教材中對學生的教育和成長非常有實際意義的內容加以高度重視,以點帶面,來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并從中感悟人生,培養正確的三觀以及辯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課堂結構;評估機制;實踐運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也就是要通過理論學習,最終引導學生把理論內化為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然后讓這種價值觀念體現為具體的價值行為,即要引導學生將被動、一時的外化行為固化成持續、穩定的自覺行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如何讓思品課有效地達到上述目標,不讓它變成“枯燥、乏味、說教”課,這就在于我們如何科學地編輯教材,合理地學習教材。
教育部新課程改革方案在全國施行,我也通過接受新課程理念的培訓,認識到教材只不過是為教師提供一種用來教育學生成長的工具,關鍵應該看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成長、成熟了多少,實際應用能力提高了多少,而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看教材,淡化不重要內容,以點帶面來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并從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一、對課堂結構進行調整與安排
由于我對教材地位認識的轉變,原來把教材當成教學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必然會跟著改變,為此,我對課堂結構做了這樣的調整與安排:
1.問學(課堂花費時間6-15分鐘)
“問學”就是新課的導入,但又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導入。傳統的導入形式多樣,如:以有趣的故事導入、抓住課題故意設懸念、以關鍵句為切入點、插圖導入、歌曲導入等方法。上課伊始,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為激活課堂學習新知作好鋪墊。他們在教學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整節課是比較少的,只是起到“序幕”的作用。
我們課題所說的“問學”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導入,即以問題為中心,以意境為基礎,多種形式為載體的導入。“問題為中心”指在導入中設計相關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構建創新素質,這樣花費的精力和時間相對整節課來說比較多(6-15分鐘,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意境為基礎”指用生活化的意境鋪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把課堂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多種形式”指采用恰當的、新穎的、問題明確的導入形式。
例如,采用模擬法庭、辯論賽、思維導圖、小品表演、問卷調查、導學案、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課堂模擬人代會、觀看紀錄片、導學法、小記者采訪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現代教學工具為載體,以其鮮明的色彩、形象的動畫以及悅耳的聲音,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設身處地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懂得責任;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人生價值,在寓教于樂中實現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2.自學(課堂花費7-10分鐘)
通過第一步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創設下再聯系課本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我們采用我校“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在備課中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學生的認識去感知教材,用學生的思維去研究教材,考慮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老師通過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學生“走進教材”“跳出教材”,掙脫教材的束縛,獲得個性的發展。這就必須從問題出發設計自學提示,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學生在自學時,老師要進行巡視,對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做好標記,以便在導學中互動。同時,教師要關注自學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嘗到自學的甜頭。
例如,《法制》模擬法庭中對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認識過程中涉及許多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來解答。
3.初測(課堂花費時間3-5分鐘)
“初測”就是對學生自學情況進行初次檢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凡感性(直觀)認識上的問題,可通過討論、生生互動、互幫互學解決。理性(抽象)認識上的問題可放在導學中。
4.導學(課堂花費時間8-12分鐘)
“導學”引導學生化難為易,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學生自學情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考、交流、探究,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學風。
導學后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既體現導學后的“精華”,又開拓學生的思維,以達到精練的目的。
5.綜測(5-8分鐘)
“綜測”就是針對學習目標和重難點,設計一系列的測試題,供學生課堂自測學習效果,從實際中來,又到實際中去。
6.反饋
前面五個環節是課堂內的操作,那么第六個環節就是課堂外的操作。老師要成為“多心眼”,思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運用了知識,是否把知識內化為行為意識。如發現問題就要積累下來,再反饋到課堂上加以解決。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在快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對學生評估機制的重新建立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用原來的一份試卷來判斷學生優劣的評價機制不能再使用了,必須重新建立一套評估機制,我是這樣做的:
1.每一節課對學生的發言次數做統計,并給予相應的鼓勵性等第評價(占20%)
2.對學生的獨到見解做統計(占30%)
3.對做過好人好事的學生,我們要安排學習委員統計,并給予一定的表彰(占40%)
4.能夠很好完成材料習題的分析,并能給予辯證的分析(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