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玲
從事了多年教研工作,在和廣大家長、初中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都會由衷而發這樣一種感受:我們現在雖然一直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學校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了合理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我們的傳統教育中不乏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強調,廣大父母也都有一顆望子成龍之心,對孩子們的關愛無以言表,一心希望孩子們受到最好的教育,如果說我們忽視家庭教育,似乎與事實不符,但是現狀卻是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
經過我多年的走訪觀察,本縣家庭教育存在如下不足。
一、只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個性的發展
這是我縣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現有的升學制度下,父母、老師往往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若孩子的考試分數高,就笑逐顏開;若孩子考試失利,就怒目相對,很少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與內心感受。我們應當認識到,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考試成績高的孩子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一定程度上會占有先機。但是,許多家長在實現這一愿望的過程中操之過急,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與手段,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卻沒有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無法與父母進行知心的交流,有什么心事都埋在心里,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面對孩子的逆反,許多家長先是詫異,自己百依百順的乖孩子怎么變“壞”了?繼而采取高壓手段,憑借年齡與身體的優勢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打罵孩子。這種手段雖然暫時取得了效果,但是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卻是不可逆的,對親子關系的破壞也是永久的。
另外,15歲左右正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孩子們會養成伴隨一生的性格、習慣。這個年齡也是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的階段,父母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孩子們的種種“怪異”行為,那么“望子成龍”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可是卻在孩子最需要養成性格、習慣的時候只知道抓成績、要分數,成績也許上去了,可是孩子真的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了嗎?孩子真的形成自立生活的行為習慣了嗎?孩子真的具備現代公民必需的道德素養了嗎?回顧這幾年,“高分低能”現象總是發生,許多學生上大學后才發現自己離開爸爸媽媽連洗衣吃飯都成問題。
二、“溺愛”和“物質獎勵式”的家庭教育
我縣還存在另一種家庭教育的誤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父母不愿意孩子再吃苦,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個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難體會到挫折和困難的滋味,因而無法養成應對挫折困難的方法。現在許多“富二代”花天酒地,與小時候的家庭教育不無關系。還有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也是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得父母的辛苦。這些都是因為家庭教育不正確造成的。
同時,家長對孩子缺乏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往往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時便以物品或金錢作為對孩子的獎勵。這樣讓孩子的思想進入誤區,孩子會把物質獎勵作為學習進步的唯一動力。
三、父母自身的劣習對孩子的影響
這是許多經濟落后地區共同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歷史原因,我縣家長很大一部分都是初中以下學歷,父母自身所受教育有限,不了解現代教育理念,采用帶三分野蠻的“土方法”教育孩子,有時甚至說一套做一套,同時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了許多惡習,在孩子面前造成了很壞的示范作用。我們一定要時刻牢記,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教育呢?經過我多年的教育經歷,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誤區,但是,我總結了一句口訣,建議廣大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時刻牢記。這就是“平等交流,換位思考,多多表揚,授之以漁。”
其中,平等是前提,交流是基本方法,換位思考是核心,多多表揚是靈魂,授之以漁是目標。如果父母始終不肯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肯放下自己金貴的“面子”,那么就無法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就無法聽到孩子的真心話,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訴求,交流也就失去了意義。在交流中,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是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會希望父母怎么做?古語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了孩子,自然明白如何對癥下藥。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成長中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的無疑是父母的肯定,每一次表揚都會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沒有夸過孩子的家長不會明白它的魔力,世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教給他們知識,教給他們技能,還要讓孩子們學會幸福生活的方法。
牢記與孩子交流的正確方法,多去學習和了解如何與孩子相處,相信家長們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孩子驚人的變化。
參考文獻:
包文娟.淺析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構建[J].考試周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