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喬莎

摘 要: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理念為依據,結合初中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聆聽、律動、模唱、演奏小樂器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歌《桑塔·露琪亞》,感受船歌的音樂特點,從而能夠對歐洲民間音樂感興趣,并主動探究“船歌”音樂體裁的特點。
關鍵詞:船歌;二聲部;模唱
課型:歌唱課。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桑塔·露琪亞》。
教材分析:《桑塔·露琪亞》的旋律為C大調,3/8拍,歌曲結構為“二段體”。全曲共16小節,每8小節為一個樂段。歌曲的旋律多為級進和小跳,因而給人以優美流暢的感覺。而有時出現的大跳旋律,又讓人產生一種悠然自得、熱情洋溢的情感共鳴。歌詞又將夏日的美麗夜景展現在人們面前:明月、銀星、碧波、微風、小船、海灘……這一切都令人難以忘懷。這首音樂作品,可謂是詞曲的有機結合,給人以無比美好的藝術享受,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演唱《桑塔·露琪亞》,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明朗歡愉的情緒演唱歌曲;能夠參與二聲部合唱,并能夠做到聲部間的和諧與均衡;掌握“船歌”的體裁及“二段體”的音樂知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律動、模唱、演奏小樂器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歌《桑塔·露琪亞》,感受船歌的音樂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對歐洲民間音樂感興趣,并主動探究“船歌”音樂體裁的特點,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教學重點: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桑塔·露琪亞》。
教學難點:變化音、二聲部的音準及附點節奏的掌握。
教具準備:多媒體、鋼琴、三角鐵、串鈴。
教學過程:
一、欣賞·律動·交流
(1)教師彈奏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學生欣賞意大利那不勒斯風光圖片。(2)聆聽《桑塔·露琪亞》(意大利文),教師引導學生跟隨音樂律動初步感受音樂的節拍。(3)討論:談一談你對意大利的了解。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對意大利人文知識的了解來激發學生學習意大利民歌的興趣,初步感受船歌3/8拍的音樂特點。
二、聆聽·分析·學唱
(1)聆聽《桑塔·露琪亞》(中文),了解船歌的體裁。(2)再次聆聽《桑塔·露琪亞》(中文),了解“二段體”的音樂知識。(3)學唱《桑塔·露琪亞》。
學唱A段:
(1)教師范唱A段,學生隨琴用“la”模唱。(2)有表情地朗讀A段歌詞,體會歌詞意境。(3)輕聲加入歌詞。(4)解決變化音的音準及附點節奏。
學唱B段:
(1)隨琴用“la”模唱B段二聲部旋律。(2)背唱B段二聲部旋律,輕聲加入B段歌詞。(3)教師范唱B段一聲部,彈奏B段二聲部旋律,學生演唱B段二聲部。(4)學唱B段一聲部,輕聲加入歌詞。(5)分兩組進行二聲部合作演唱,教師彈奏二聲部并及時糾正音準。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分析歌曲、朗讀歌詞、解決變化音音準及附點節奏等,使學生逐步學會歌曲的演唱。在B段的學唱中,采用了“二聲部優先法”進行教學,先掌握二聲部的旋律,再學唱一聲部,使學生有了先入為主的二聲部的音高概念,學習效果較為理想。
三、創境·合作·唱情
(1)聆聽《桑塔·露琪亞》(合唱),模擬船工劃船情境。
(2)請部分學生為歌曲進行小樂器伴奏,其余學生分兩組合唱《桑塔·露琪亞》B段,并互換聲部。如圖所示:
(3)完整演唱全曲。要求:能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明朗歡愉的情緒演唱歌曲。能夠用和諧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準確把握二聲部的音準。能夠跟隨教師的鋼琴伴奏作出適當的強弱變化,表達歌曲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設計體現了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通過合作體驗來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增強審美體驗。
四、拓展·小結
(1)欣賞:三大男高音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2)討論:談一談意大利民歌的魅力。(3)教師評價。意大利民歌蘊藏著深厚的民間音樂文化,等待著大家一同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聆聽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更進一步地體驗意大利民歌的無限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意大利民歌的熱情。
注:本文系陜西省規劃課題《中小學合唱“遞進教學法”探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ZZ201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