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四環三點三評”參與式教學的宗旨是“讓學歸真”,重在讓質疑權、讓思考權、讓話語權、讓犯錯權、讓展示權、讓評價權,旨在求真知、求真言。“四環”就是課堂結構分四部分呈現:探學、合學、內學、延學;“三點”指教師的點撥引領,包括啟點(創設情境、引發問題)、化點(適時點撥、答疑解惑)、結點(歸納總結、延伸拓展);“三評價”是指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探學;合學;內學
一、開放“四個環節”,還原最真實的課堂
1.讓“探學”在激趣發問中引起關注
開課時,激趣很重要,如果能滲入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會使讀書的目的更明確,能最大化利用時間,能真正地了解學情。因此,質疑是此環節需要引起關注的。在教學《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時,開課就讓學生在題目中探個究竟。孩子們問道:“我們平常見到的草地都是綠色的,為什么這兒的草地是金色的?”“老師,我在預習的時候發現這樣一句話,我就想:為什么說有趣的蒲公英,可愛的草地呢?”……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盤旋著,使得開課十分激烈。教師大度地給學生開放的空間、積極的激勵,就會發現這所有的問題竟是本課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更重要的是說出了“老師的心里話”(想親自問學生的問題),替代了老師問答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習更加主動,增強了主體意識。
2.讓“合學”在交流對話中深入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合作的內容較為豐富。通過對課文的梳理,得出結論,或是發現課文中某一點不同的方面,產生不同的觀點,都可以在兩人對學中完成。教師要尋找到合適的“議題”把“獨學”轉化成“對學”,讓兩位學生共同探究,樂于發表內心真實的想法和看法,并能找出有利的“證據”,這才能讓“對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在講授習作教學課《漫畫里的弦外之意》時,為了讓學生能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我讓學生結合《語塞》這幅圖給生活中的父母提建議,要求同桌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服“父母”,一人說壓力太大造成的危害,一人說給孩子適當的壓力帶來的好處。在對話、傾聽、交流、爭論中互相補充完善,使得這種“漫畫寫法”不斷深入每位孩子的心中,充實了寫作的內容,加深了思考。
3.讓“內學”在展示補充中完善
內學時,教師就要退居“幕后”,讓“群學”成為“主角”,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讀—說—品—議中達成共識,取“精”去“糟”;在傾聽與補充、爭論與提問中走進語言文字的最深處。深入學習《灰雀》課文之后,學生發現“人物對話中隱藏著小秘密”,于是就對“人物對話”進行了偵察。學生用讀的方式展示列寧對灰雀的擔心之后,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反對,這僅是表面話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這句話要說給男孩聽。”這時仍然“一頭霧水”的孩子就提出了疑問:“那他讓男孩聽什么呢?”其他學生開始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漸漸地學生就進入課文之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男孩”,內心的想法也趨于真實,貼合實際,在爭論中使問題接近真相。
二、把握好“三點”時機,引領學生走向深處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三點的時機,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啟點”就是要在開課時開啟學生的智慧,吸引學生的眼球。繪本課《你看起來很好吃》,課伊始,讓學生猜一猜什么東西看起來很好吃,激發談話欲望,之后出示圖片揭曉答案,學生就更加好奇,為什么它叫這樣的名字呢?是不是被別的恐龍吃了?種種問題使得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閱讀之中。“化點”要在學生最需要解惑時給予引導、點撥、激勵、喚醒,在合學、內學環節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每一次感悟和理解,巧妙地抓住學生的錯誤點、創新點、補充點、方法點等關鍵點,做好點撥,化解學生的困惑、疑問,從而使其思考更深入,品讀更有味道。“結點”在于給學生一個方向和目標,讓學生能走進更豐富的語言文字中去,一堂語文課的精彩就在于“課已盡,意未盡”,給人以思考的余地。
三、善用“三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如何能做到人人參與,真正實現學生的話語權?首當其沖就是讓他們對老師和同學的表現及時作出判斷,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或鼓勵,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一針見血的看法,都能使對方對出現的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竇桂梅老師《威利的奇遇》閱讀推薦課中,她把話筒完全交給了陌生的學生,讓學生當主持人,其余孩子都參與評價,當出現學生不會時,老師作為“副主持”才來救場。在互動評價中每個孩子都會有所成長,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魏小娜.參與式教學的基本技術[J].教師教育學報,2014.
[2]劉永昌.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實踐與思考[J].課外語文,2014.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四環三點三評”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