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琴
摘 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語文學科價值取向的完整性。語文課本所精選的大量經典作品,是中華民族及世界各國從古至今文學寶庫中的精髓,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學蘊涵。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富于情感的語言表達、豐富而敏銳的審美感受、觸景生情的吟詠與創作等方式方法,深入挖掘語文課堂的文學蘊涵,對培養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塑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精神世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文學蘊涵;精神世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作了科學完整的界定,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語文學科價值取向的完整性。對于學生的道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精神世界的塑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語文課本精選的經典性作品,是中華民族以及世界文化的精髓,其文學及精神蘊涵豐厚深沉。課文文本中極其豐富的人文因素和文學蘊涵,如春雨潤物般地對學生理想的選定和人生價值的追求,以及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正確審美理念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由于過分追求教學成績,把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訓練看作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極大地忽略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就無法完成語文教育所承擔的傳承文明和塑造精神世界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重視課文的內在意義和價值,深入挖掘語文課的文學蘊涵,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語文課堂不可缺少富于情感的語言表達
如果說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那么,情感就應是語文教學必須堅持的原則。教師用富于情感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對課文文本的情感體驗,可以喚醒并激活學生的情感,營造出課堂濃濃的文學氛圍。因此,要真正把情感性貫徹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就要從最根本的地方解決語言工具與文本內涵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問題。
雖然語言與文字、知識性與文學性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兩者之間并不是遙不可及。課堂中充滿情感的語言表達,也恰恰是縮短甚至消弭這一距離的關鍵。一方面,充滿理性色彩的知識點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之以考試為唯一目的的強迫性學習,也常常讓學習者感到厭倦。教學中富有情感的語言交流,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內心體悟的最佳狀態。也正是由于情感的投入,會把老師、課文中的文學形象與意象、學生三者結合成一個互動的文學場景,也就能達到以情觀文、用文悟語,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基本知識點的愉快接受。另一方面,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自成一體的情感系統和結構系統。語文課程的文本選擇,就是以最具典范的文學作品為載體,具有既普遍又獨特的語言文字美和文學情感。課堂上對這些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從根本上也離不開情感的深入交流。
二、語文課堂不可缺少豐富而敏銳的審美感受
語文課堂上文學蘊涵的開發,對語文教師的自我塑造、文學感悟能力及個性創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能夠把凝聚在教材文本中的智慧、情感乃至世界觀內化為自己的智慧、情感和世界觀去感染學生,也應將歷史的、唯美的文學作品,結合時代脈搏,作出獨到且富有新意的詮釋,賦予其時代精神的科學解讀。這樣做的過程,是將文學之美與時代之美相結合,將形象之美與現實之美相結合,將文學的精神內涵與時代主旋律相結合,以創造性的思維、敏銳的審美眼光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代主旋律合拍,弘揚時代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可激發學習者求知探索的動力。這也是語文教師自我塑造的一個重要過程。
語文教師對美的感悟,對美的追求和熱愛,是激發個性創造力的基礎。語文課堂文學蘊涵的發掘,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審美情感投入。解讀課文文本,需要情感的基石,也需要審美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習得,都是依托在語文課堂的文學享受中。
三、語文課堂不可缺少觸景生情的吟詠與創作
語文學習中的文學素養,不僅需要從課文文本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更需要師生的實踐與體驗。教學中,學生習作便是針對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但僅就習作而言,其文學含義還是遠遠不夠的。若從文學蘊涵的感悟力而言,語文教師要率先而“著”,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貼近學生的心靈感應,創作一些符合不同學段學生閱讀的小作品,向學生傳遞文學情感,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去嘗試,也能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另外,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亦可不必拘泥于教室,對一些場景性很強的課文,可以創設與文本相似的實景,讓學生在感悟文本蘊涵的同時,欣賞文本中描繪的景色,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
雖然說語文課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語文課堂若脫離了文學內涵,就失去了血肉,缺失了語文教學的靈魂。聽一節文學內涵富足的語文課,就是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是精神家園的重建,是靈魂的回歸與升華。而這一切,均來自于語文課堂對文學蘊涵的挖掘與探究。
參考文獻:
[1]朱紹禹.語文教育學參考資料[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
[2]曹明海,錢加清.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