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冠星
摘 要:小學拓展型活動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學校通過“小學科技社團”,結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開展拓展活動,“拓展”的理念深入到潛意識中,看到了新變化、新氣象、新驚喜,精彩多多,亮點閃閃。拓展,增加了“寬度”;拓展,增進了“深度”;拓展,提高了“精度”;拓展,獲得了“成功”;拓展,激活了“興趣”;拓展,看到了“創新”。
關鍵詞:拓展;亮點;寬度;深度;精度;成功;興趣;創新
小學拓展型活動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這學期的開學準備伊始,學校又對拓展性課程的設置進行了調整:每周三下午的第一、二節為社團活動、選修課時,比以往更合理、更有實效。
小學科學的拓展型課程還在實踐探索中,學校組建“小學科技社團”,吸收愛好科學的學生參加。隨著拓展活動的持續、有效開展,“拓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拓展”行動于潛意識中使小學課堂教學得到了新變化、新氣象、新驚喜,精彩多多,亮點閃閃。
而常規的科學課堂教學,圍繞課時教學目標,突破課時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周密,環環相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學課堂教學的多種維度的發展與提高。師生對教材中的例題把握得比較好,落實知識點,訓練指定的某一層次能力素養。久而久之,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不能融會貫通,能力水平不能獲得足夠發展。這是以往課程設置的一個缺陷,科學課堂教學越來越狹隘,路越走越窄。拓展型活動課程的推廣與實施,能有效改變課堂教學的這一現狀。
一、拓展,增加了“寬度”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能增加“寬度”。方法很多,可以對教科書中的實驗探究活動進行修改變化,可以對知識點進行延伸,可以對能力水平的層次進行跨越式訓練……從而增加課堂教學的探究“寬度”、知識“寬度”、能力“寬度”。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形狀與結構”時,引領學生探究物體的形狀結構,發展他們對力的認識,知道力還有使物體形變甚至破壞的作用。根據課時的具體內容,第1課“抵抗彎曲”,第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研究條形材料抗彎曲能力與形狀的關系,進行適當整合。首先教師邊指導邊演示“橫梁的抗彎曲能力”的測試,著重講一些實驗的條件、規則、注意點。接著放手讓學生實驗探究“抗彎曲能力”,記錄相關數據。再進行交流,探討存在的疑難,引導學生再進行拓展探究活動。
在這一拓展活動中,橫梁的材料不局限于課堂作業紙,還有卡紙、復印紙、彩色紙,不同材料的不同形狀的抗彎曲能力差異很大,新發現多多;同一材料的形狀,有教科書上的一字形、U形、W形、L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還有某個小組特有的梯形、■形、■形……
在實驗材料、形狀等方面都進行了拓展,增加了探究實驗的“寬度”,對“抗彎曲能力”的測試獲得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獲得了較多的實驗數據。
二、拓展,增進了“深度”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能增進“深度”。任何一個知識、能力、素養,都存在這一個體系,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最近發展區,循序漸進,不斷向縱深發展。在拓展活動中,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培養,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深度”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熱”的第3課“空氣的熱脹冷縮”后,開展科學拓展活動“放飛理想——制作燃放孔明燈”。熱氣球為什么能升空呢?孔明燈為什么能升起來呢?先通過課件演示熱氣球的充氣升空過程,初步感知空氣受熱后膨脹能產生上升力。接著教師演示孔明燈的升起過程,蠟燭的燃燒使燈罩里的空氣升溫,受熱后慢慢膨脹,燈罩慢慢豎起來,最后懸浮,再慢慢脫離手掌升了起來。最后學生制作完成孔明燈,燃放孔明燈,在各小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感受:空氣受熱膨脹,產生上升力;停止加熱,溫度下降,空氣縮小,由于重力的作用,孔明燈慢慢下降。
這次拓展活動,與課堂里的探究實驗(氣球皮受熱鼓起來,受冷癟垂下去)相比較,現象更明確,過程更具體,產生的效果也是“驚起四座”,增進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的“深度”探究。
三、拓展,提高了“精度”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能提高“精度”。在一些科學實驗探究活動中,條件的些許差異,哪怕是一點點的差異,也會對實驗測得的數據產生作用,正是這些差異的數據,說明了科學實驗探究活動的“精度”。可以說每個小組的實驗探究活動很難得到相同的數據,有些還會差異很大,這并不是活動的不認真,而是各小組條件的差異造成的,這恰恰是提高了“精度”。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中第4課“我的水鐘”時,學生對制作水鐘的興趣很高,但限于課堂上時間、材料的限制,決定開展一次“制作一個40分鐘的水鐘”的拓展活動。下一節課堂上,學生展示了各自的水鐘。刻度上的間隔千差萬別,有寬的窄的,長的短的。在探究討論時,大家比較誰的較準確,決定課堂里現場檢測。老師現場也用礦泉水瓶當場做了一個,增加參照對比。5分鐘……10分鐘時……進行刻度對照,15分鐘時決定檢測結束。
在對照結果的交流中,不同水鐘的刻度紙的標識寬窄、長短,是由各自的水鐘特性決定的,受水的多少、滴速的快慢、滴孔的大小等因素影響。這些刻度紙的時間標識不同,差別很大,正是拓展活動能提高“精度”的有力證明。
四、拓展,激活了“興趣”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能激活學生的“興趣”。在課堂小結時,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對知識進行延伸,指引學生對此課時的主題再拓展,能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時,在小結時,學生認識到了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不僅僅有物體本身的重量和體積(密度),而且還有液體的密度。同時也產生了疑問,那“浮沉子”的沉浮又是什么原因呢?驚嘆:“瓶子里的水沒有變化呀!”用手捏一捏,浮塵子的沉浮狀況就發生了變化,這又是什么原因呢?蘊含了哪些科學道理?驚奇的現象總是能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拓展活動中激活了“興趣”。
五、拓展,獲得了“成功”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有些實驗探究活動,在課堂上失敗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充滿“失敗感”。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再進行拓展活動實驗,通過自己的摸索,通過自己的鉆研,通過自己的拓展活動,獲得預期效果。這時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時,在單元練習中,最后一題:動手做一做,根據示意圖,用筷子搭建一座廊橋。在課堂活動中,每位學生邊學習演示圖,邊動手搭建廊橋,結果卻是失敗,失敗,又失敗。在多次失敗中,還是不得要領。在拓展活動訓練中,通過老師演示指導、同學合作,終于懂得了其中的門道。但學生還是遭受了很多次的失敗,在失敗面前,奮勇前進,取得了一小點一小點的進步。開始搭成功了6根,后來10根,再后來12、15……在每一次的成功中,明白搭建的動作要領,在每一次的倒塌后,尋找、弄明白為什么倒塌,應該如何改進搭建方法。
在眾多的課堂模擬實驗探究中,由于種種原因限制了活動的開展,通過開展拓展活動訓練,有充裕的時間,經歷眾多挫折,從而獲得“成功”。
六、拓展,看到了“創新”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能看到學生的“創新”。教師的演示,教科書的圖文,能指導學生進行常規的探究實驗活動。在活動匯報中,針對存在的疑難,再進行拓展,就可以看見學生智慧的火花,看到學生的“創新”。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第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時,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中的幾種形狀,要善于拓展,善于創新。圓形時,在頂端放墊圈比較難,會滑落,會滾動。在困難面前,有一位學生在圓形上剪了一個小口,可以把墊圈放到圓形內部,發現抗彎曲能力增強了,也方便了測試。在拓展活動中,拋開了某些條條本本的禁錮,使學生的腦洞大開,智慧閃閃,看到了“創新”。
開展小學科學拓展活動,充分利用每周三下午兩節課的時間,把社團活動與選修課程結合起來,把拓展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動課程的設置與開發,為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開辟了一片蔚藍的天地。
參考文獻:
[1]葉寶生.小學科學教育的理論和方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龐麗娟.新小學科學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陳華彬,梁玲.小學科學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