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良
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反思從事小學語文教學20多個春秋的經歷,我發現,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訓練單元所要求寫的作文,不能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只是胡編亂造,以致越寫越累,令教師煞費苦心。
一、指導觀察生活,為習作注入源泉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活潑地晝夜不息。”因此,我平時注重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挖掘身邊可利用的、現成的寫作資源,為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從而開闊視野,拓寬思路。
當春姑娘伴著牛毛細雨翩然而至時,晚飯完畢我帶上孩子們到校園生物園走走、看看、摸摸、聞聞,任由春的氣息喚醒孩子們習作的靈感和欲望;夏天傍晚的火燒云來了,我與孩子們在操場上席地而坐,讓美麗的晚霞留給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和向往;在冬日的暖陽下,我與孩子們倚窗憑欄,靜靜觀賞樓下草坪的小草在寒風中搖曳,讓這校園的最后一點點綠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勇敢斗士;有時遇到節日的到來,我會與孩子們一起在隊活動課上制作賀卡,讓那充滿溫情的文字記載著孩子們童年的幸福;甚至有時遇到雷雨大作時,我會停下課來讓孩子們欣賞這雨中的奇景,感受這威力無比而又壯觀的自然現象。上學放學路上的車水馬龍,課間校園的歡聲笑語,周末的家庭節目……都是生動的寫作素材。2010年中秋節前夕,我們高州馬貴鎮遭受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災害,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各種媒體及時報道了這一毀滅性的災情,于是,我讓孩子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災區情況,關注災民的安危,尤其讓家鄉在災區的孩子向親人問安。那天早上,我打開班里的電視機,與孩子們一起目睹這一天災無情人有情的搶險救災的感人情景。電視里重復播放著《為了誰》的歌曲,聲聲震撼人心,隨著歌聲出現滾滾的山洪和倒塌的房屋及人們奮不顧身搶險的場面,幕幕催人淚下。看看孩子們,滾燙的熱淚在他們的眼眶里打轉。在隨后的習作中有個孩子這樣寫道:
2010年9月21日──這個歷史永遠銘記的時刻,高州馬貴鎮等地區遭受了千年一遇的洪水泥石流災害。那一刻,有多少無辜的生命被洪水沖走,被泥石流掩埋。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水電站被洪水泥石流摧毀,有多少農田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那一刻供電癱瘓,通信中斷,山梁斷裂,道路被淹,房屋倒塌,生命逝去。幸存的那一張張木然無助的臉啊!
誰在這個危難的時刻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是省領導冒著大雨,驅車500多公里,專程到災區察看災情,指導抗災救災工作;是茂名市、高州市領導親臨指揮救災;是我們的子弟兵冒著生命危險,搭橋修路,打通“生命線”。一車車大米,一車車礦泉水,一車車帳篷棉被,被源源不斷地運進災區;是那么多志愿者趕到災區,將各家各戶如山的淤泥清得一干二凈……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體驗是作文的生命,唯有鼓勵孩子觀察生活,才有源頭活水滾滾來。這篇樸實而又情真意切的文章讓這位孩子在高州市小學生素養大賽的演講比賽環節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競賽的特等獎。
二、引導大膽想象,使習作活水豐盈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豐富的想象力也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特級教師孫建鋒執教的那節《享受精神創造的大餐》的情景作文教學課,就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大膽想象,于是茅塞頓開,進而浮想聯翩后妙筆生花。課堂上,孫老師讓學生任意抽取同學寫的三句內容毫不相連的自作詩句,然后把這三句詩聯系起來寫成一篇文章。孫老師步步指引,終點石成金,孩子們情動而辭發,寫出了內容精彩的佳作,在習作欣賞中,常是語出驚人,掌聲四起。
三、強化課外閱讀,讓創作如魚得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我們最常說的,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強化孩子多讀課外讀物時,我著力培養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教學中,我除了訂閱教師用書、新鮮時文外,還常到圖書館借閱經典名著、微型小說、散文游記、小故事大智慧等書籍,隔三差五挑選某些篇章讀給孩子們聽,如謝冕的《讀書人是幸福人》、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鄭瑩的《家鄉的橋》、羅曼·加里的《我的母親獨一無二》,甚至有時遇到《師道》里某些合適的內容,也是我和孩子們共同的精神食糧。久而久之,孩子們也會與我分享閱讀的樂趣。于是,我便把三尺講臺當作是孩子們飛翔的起點。
力行而后知之真。在作文教學中我不斷地為孩子們引進源頭活水,孩子們的思維灑脫無羈,語言一掃過去千人一腔的現象。去年,在慶祝教師節的主題班會上,我的學生以誦讀自作的一首詩拉開了活動的序幕,足見經過指引,孩子們能輕松地駕馭作文。
張燈結彩謝師恩,
少年糊涂又天真。
良言教導早成才,
好待明天也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