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祝群
摘 要:以情境作文指導時教者的自問為切入口,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提出想象作文的指導從教學思路的預設、教學的起點、想象情境的創設、教學的評價四個方面都要從兒童主體出發的觀點,引導起步階段的兒童寫好想象作文。
關鍵詞:想象作文;兒童;思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的習作教學建議。這一建議是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提出來的,孩童時期是想象力最活躍的時期。想象力也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新性的想象開始的。《貓媽媽找孩子》就是一篇想象性習作的練習。內容是這樣的:一天,貓媽媽發現它的孩子不見了,非常著急,連忙出去尋找……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請你展開想象,續編一個小故事。
一問:孩子們會怎樣想?
孩子是寫作的主體。作文指導課,就是指導孩子完成習作。如果教師用成人的思維去幫助孩子完成構思,然后讓孩子按照這樣的構思往下寫,最后,孩子揣度成人的思想,無所適從,就會懼怕寫作。
三年級的孩子活潑而富于想象,他們的想象大膽、獨特而又充滿創意。指導三年級的學生進行想象作文練習,首先希望孩子想得越廣越好。教者預設:這一題目激發孩子想象的視角可以從貓媽媽入手,想一想她會到哪兒尋找,會怎么找。那小貓去哪兒了呢?孩子們也會有非常豐富的想法。但是,對只有二十分鐘的指導課來說,要著重從一個方面入手,時間才夠。在教者的設想中,從貓媽媽怎樣找小貓這個角度來指導,最后學生的習作可能會出現結構、思路上的雷同;如果從小貓去哪里了這個角度引導孩子去想,在設想上孩子們會動用他們非凡的想象力,小貓會有各種奇妙的經歷。
初稿的思路如下:
1.出示愁眉苦臉的貓媽媽,猜一猜貓媽媽遇到什么事兒了。
2.出示話題要求后追問:小貓去哪里做什么了?引導孩子討論交流。
3.以小貓捉蝴蝶指導說具體。
4.結果如何?
5.理清思路,要求編完整,編有趣。
當初稿完成后,教者自問:對于這個題目,孩子們會怎樣想?他們會想到什么?哪些是需要教師引導才想到的?
于是,又找了三年級學生進行了解,發現他們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都從貓媽媽怎么找小貓這個角度往下想。
孩子們原來是這樣想的。其實細究題目,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從題干上看,貓媽媽是主語,貓媽媽著急,貓媽媽找小貓,如何幫助孩子豐富他們的想象,貓媽媽會怎樣找,會到哪兒找,找的結果又是怎樣?這些成了指導的重點。
對照以上教者的這一段心路歷程,不難發現,一開始,教者只是從課堂效果這個維度進行思考,如何使課堂出新成了教者思考的重點。而通過與學生交流,才真正發現了教學的重點。
這一次自問,是相當有價值的,把學生的思路作為課堂的思路,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這不僅僅是作文教學,也不僅僅是語文教學,而是所有教育的回歸,那就是,要在心里問一問,孩子們會怎樣想?那樣,我們的教育才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才是觸及孩子內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問:這是孩子熟悉的嗎?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如果引導孩子從小貓去哪里了這個角度來說,學生有了各種猜想,有的從生活角度出發,有的從科幻角度出發,小貓果然經歷很多。有的說小貓一個人覺得沒意思,去尋找快樂了;有的說小貓遇到了神奇的魔法師,有了一段神奇的經歷;有的說別人遇到了困難,小貓去幫助別人了;有的說小貓貪玩,被豹媽媽當成自己的孩子抱回家了……在驚嘆孩子想象力真豐富的同時,也發現這篇充滿想象力的童話故事具有一個共同的缺憾,那就是如果把故事的主角換成其他小動物,小狗、兔等,故事情節完全可以一樣,并沒有小貓這個小動物的特點。教者自問:為什么沒有獨特性?對于貓這種小動物,孩子熟悉嗎?
果然,找一個班調查,班上養過貓的只有三四個,也不是所有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貓,更多的是通過書本,主要是童話故事學過一篇課文《小貓釣魚》《小貓種魚》,還有就是動畫片《貓捉老鼠》,學生不了解貓,卻要以貓為主角來編故事,真是難為孩子了。
看來,首先要幫助孩子熟悉他們想象的對象。教者優選了貓的活動圖片。有的在奔跑,有的在用尾巴誘魚,有的在捉老鼠,有的在爬樹,更有愛美的貓頭戴花朵,淘氣的貓躲在信封里頭,還有時尚的貓在用鼠標上網的……在課前談話環節,通過這一組圖片,可以幫助孩子熟悉生活中貓的習性,在孩子們眼中,那一只只可愛的貓具有人的特性,主人公在孩子們的腦海里已經鮮活起來了。
這一環節的自問在教案中增加了課前談話,這是對孩子生活本源的關注。不管是寫實作文,還是想象作文,在一定意義上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為基礎的,這一自問也在提醒我們:作文教學必須回歸孩子的生活,以孩子的生活為本源。
三問:呈現給孩子的情境豐富嗎?
想象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要因素,想象作文的實質是將積累的表象加以改造的過程。它是創造性形象思維的結果,其目的就是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而豐富的情境更能幫助孩子豐富語言。
教者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想到,當孩子們說,貓媽媽來到小河邊會遇到誰?伺機貼出小鴨子。教者試教后自問:我給孩子呈現的情境豐富嗎?如何幫助剛剛作文起步的孩子不但想好、說好,還能寫好。教者在這樣一個單一的情境上進行了三改,運用多種手段創設豐富情境幫助孩子把故事想生動。
修改后在設計上有這樣兩個環節:
情境創設一:通過擔當角色創設情境。
請一學生演貓媽媽,教師描述:“你現在就是貓媽媽了,你會怎么想?怎么跑?怎么喊?”對于學生的表演,教師從貓媽媽的動作、表情、語言等方面進行評價,請其他學生把剛才看到的貓媽媽找小貓的情景說一說,這樣,貓媽媽找小貓的情景就通過情景再現在學生的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情境就為學生的想象搭建了橋梁,最終為豐富學生的語言服務。
情境創設二:通過簡筆畫創設情境。
孩子了解到小貓愛吃魚,很多孩子都會說貓媽媽來到小河邊找小貓,教者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地出示小河的簡筆畫,再追問:在小河邊,貓媽媽會遇到誰啊?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者貼出在河里游泳的小鴨子、小青蛙、等這些童話里經常出現的小動物,豐富了故事的內容,教師點撥:給故事增加角色,故事會更加有意思。
四問:孩子喜歡怎樣的評價?
對于作文剛剛起步的學生來說,每一份鼓勵都是他們寫作的動力。因此,在備課時,教者注意采用激勵的方式。教者設計了以下環節:創設貓媽媽看了同學們作文后給同學們頒獎的情境。通過播放貓媽媽的錄音:“為了感謝你們,我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很多大獎。”出示獎名:妙筆獎、妙想獎、妙思獎、妙語獎。這些獎從學生的構思、語言等方面進行激勵、表揚。但是細想,這幾個獎看起來很全面,但在孩子看來,雖然借了貓媽媽的口吻,事實上還是老師在頒獎。后來教者帶上貓媽媽的頭飾為大家準備一串串小魚作為獎品,孩子興趣盎然。
教者的四問是教者對教學本質認識的回歸,那就是把孩子真正當作學習的主體,當作寫作的主體。以孩子為中心,從孩子的心理特征、認識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出發,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孩子精神生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鄭碧蓮.引領學生在觀察和實踐中建立“作文樂園”[J]. 當代教研論叢,2015.
[2]羅亞男.小學三年級作文指導方法之我見[J].甘肅教育,2015.
[3]岳乃紅,邵龍霞.《我的寫作課》:適合兒童的寫作課程[J]. 語文教學通訊,2016.
[4]管建剛,樊小園.“真”:兒童作文永遠的關鍵詞:管建剛名師工作室的一次Q聊[J].語文教學通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