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教學內容】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83~84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周長的意義。
2.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3.在測量周長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4.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初步有條理的思考。
5.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周長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孩子們,我們今天來學習周長。
二、認識周長
1.周長是長度。
看到“周長”,你想到了什么?那么大家覺得什么是周長呢?在數學上,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們的周長。
2.一周。
(1)演“一周”
到底一周指什么呢?請同學們先思考一下,想想你能借助身邊的物體或圖形給同學們表演一下一周嗎?
請同學們也拿出自己的課本,我們一起來描出課本封面的一周。
(2)描“一周”
A.孩子們,我們剛才用手比劃出了很多物體的一周,那么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圓形花壇的一周嗎?
突出:①不沿邊沿 ②不足一周 ③超過一周
好,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如何才能描出圓形花壇一周?
生:從起點出發,沿邊線,還要回到起點。
B.說得很棒,那么大家是否能準確地描出以下花壇的一周呢?讓我們來試試看!
請同學們從小組長手中領取一個花壇的平面圖,并用彩筆描出它的一周。
3.測量圖形的周長。
孩子們,我們把每個圖形都描出了它的一周,就好像給這些花壇裝上了護欄,那么這些護欄有多長呢?
(1)測量
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出你手中圖形的周長。
(2)交流
A.直線圖形。B.曲線圖形。
介紹:軟尺測量、繞線法、滾動法。
師點撥:讓圓在尺子上滾動來測量圓的周長,或者用線繞圓一周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把本來彎曲的我們無法用尺子測量的長度轉變成可以直接用尺子測量的長度,瞧,學數學真的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三、自主練習
現在就讓我來考考大家,看大家經過一節課的學習,是不是又變聰明了?
1.比一比,誰聰明。
木盆箍的周長是多少?
我們9人正好能合抱這棵樹,這棵樹大約有多粗?
2.比一比,誰更聰明。
用四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哪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3.比一比,誰最聰明。
昆蟲王國運動會。兩只小螞蟻分別跑以下兩個圖形比賽,公平嗎?
四、暢談收獲
經過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我學會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
我還想研究……
五、課后作業
測量自己的頭圍、腰圍,做好自己的成長記錄。每年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你就會發現自己就像小樹一樣每年都在不斷地長高、長壯,讓我們一起體驗成長的快樂!
【教學反思】
每次上課,都有許多收獲,許多感悟,這次上課,感觸最深、收獲最大的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夠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設計并實施教學,具體表現為:
一、對于周長的意義,孩子們理解得比較透徹
在這節課設計之前,我將本節課的重點定位在充分認識“一周”的概念上,所以本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通過演一周、描一周等方式讓孩子將“一周”這一概念充分理解,在此基礎上明確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全面放手,讓孩子們在自主活動中尋找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
對于孩子們來說,長方形、正方形等直線圖形的周長測量起來比較容易,只需要測量每條邊的長度求和就可以,但是對于圓形這樣的曲線圖形,測量起來則不那么容易,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所以,在這里,我為孩子們準備了卷尺、毛線等材料,有的孩子借到了材料,順利測量出結果,有的孩子沒借到材料,在此,為孩子們介紹了測量曲線圖形周長的辦法,滲透了“畫曲為直”的轉化思想。
三、聯系生活,明確學是為了用
本節課將生活與數學自然地聯系到了一起,沒有太多的痕跡,但是孩子們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在練習中通過環抱大樹來估計大樹有多粗,讓孩子們體會數學對生活的作用。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體會到,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在良好的氛圍中更利于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反之,只一味追求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和練習題的數量,忽視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那么學生往往難以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單一,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也會因得不到鍛煉而越來越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