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敏
摘 要: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數學教學,向學生傳授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與全面發展,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全面提高學生的觀察、想象、創造等能力才是發展性課堂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情景創設;學具使用;多媒體教學;課外拓展
作為21世紀的一名小學年輕教師,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對發展性的教學手段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在現實的教學生活中,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通過自己獨有的一套教學方式,借助發展性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溝通書本知識與數學現象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中拓展實踐思路,不斷享受成功的體驗,感受創造過程中的無限樂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數學的學科特點是它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水平低,又缺乏實踐經驗,對抽象的內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很多小孩子對數學比較頭疼。
一、打造生動課堂,培養高效質量
以往封閉的教學環境和內容,導致學生枯燥乏味,在閑適的教學中,我依據發展性教學手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得枯燥無味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1.創設數學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并以由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根據思維具有問題性這一特點,我經常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問”,給學生“指點”。提問就是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指點就是為學生解決問題情境。有無這個情景,產生的教學效果往往大不相同,通常字字生疑,句句生疑,學生抱有亟待釋疑的心情聽老師講授。正是這個可供攀越的“難度”,自然地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促使他們產生了探求的心理,興趣自然而然就被喚醒。例如,在教授“小數的加減法”時,我通過創設與有關小數的生活實際問題的情境:“在肯德基中購買漢堡包和署條”,讓小朋友們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首先我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吃過肯德基嗎?”這個問題很容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們回答說:“吃過!”
接著我拿出一張肯德基的優惠券,指著上面的標價繼續問:“現在我們假設爸爸媽媽帶我們到了肯德基里面,你想吃薯條和漢堡包,可是爸爸說:‘如果想吃,就得自己去買。這個時候你怎么做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我會自己去買的。”
這時我馬上發問:“一個漢堡包是14.5元,一包薯條是6元,一共需要多少錢?”我在黑板上列出算式:14.50+6.00=?
再問:漢堡包比薯條貴多少元?
并在黑板上列出算式:14.50-6.00=?
接著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書,再讓其他的學生選擇一道減法和一道加法算式列豎式計算寫在草稿紙上。寫完之后,我再說:“這兩個同學列的豎式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看出來了嗎?”學生回答:“相同數位上的數字對齊再相加減,小數點也對齊。”這個時候我就很自然地引出今天的教學課題:小數的加減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樣學生在情境想象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新問題,使學生了解了問題的提出,認識了小數,并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小數的計算方法。同時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自己一定要學好數學。
2.使用學具器具,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上,很多人經常是照本宣科,直觀演示,結果使得教學質量大打折扣。由于直觀演示與學具操作是有區別的,直觀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師,學生只是觀察者,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學具的操作者是學生,可以人人動手,人人參與,主動接受學習,教師只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在教學中運用好學具,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各種工具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組織、管理和調控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在學具操作中,我很好地利用了實物展臺。我認為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實物展臺的效果非常明顯。就拿我們前幾天學習的“三角形”這一課來說吧,要教孩子們認識“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如果只是拿出一個三角尺簡單地和學生說一下,學生的了解就不會那么深入。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實物展示。上這堂課前,我先發給每個學生三條紙板,并要求他們用這三條紙板做一個三角形帶到課堂上來。由于三角形是學生自己動手做的,無形中又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理解。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把三條邊拆開,把其中兩條邊拼起來和剩余的另一條邊比較,結果答案就很直觀地出現了!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探索數學知識,學得非常有興趣!這節課上,學會了這個道理的孩子們興奮得不得了。后來學生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回到家里還很興奮地問他:“爸爸,你知道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嗎?我做給你看。”我聽了也覺得非常高興,這也給了我一個啟示: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實物展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學生怎樣握筆,怎樣在演草本上打格……這些細小的環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使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3.充分利用課件制作,使用多媒體教學,加深理解,增加實效。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現代化教學手段也在逐漸普及,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教具、學具、課件、投影、錄音、錄像、信息網絡等各種教學材料和器具逐漸進入課堂,而且不斷變化著,朝著更有利于師生成長的方向發展。從這些手段、方法的運用過程當中,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些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了課堂教學現代化,對促進師生可持續的共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應用多媒體電腦技術制作課件用于數學教學,會使重點突出,難點易突破。也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直觀性等優勢,學生興趣大、注意力集中、積極性高,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增強,預期的教學目標會容易實現。比如,在講“垂直”時,我先設計插入一段關于角度測量的動畫,在同學觀看時,結合課題講解,使學生對垂直的認識從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覺的過程中達到對垂直和角度的深刻理解。
二、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在課堂上我盡量使用發展性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外,課堂外,我也盡可能地引導并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教導學生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小問題,進行課外拓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每天中午我帶學生去食堂吃飯,我會讓學生自己看餐牌,選擇自己喜歡的菜式,讓他們自己計算出吃飯需要多少錢,并自己動手去買飯。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很好地利用了“小數的加減法”和“四則運算”等知識,不知不覺中又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
我記得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一次分水果的事情。有一天,一個學生到辦公室找我問題目,我給他拿了一個蘋果。這個時候,又來了一個學生。我問第一個學生怎么辦?學生想了一下,把蘋果切成了兩半。因為前兩天剛學完小數點的知識,我問他們:“這半個蘋果用小數點怎么表示?”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說:“是0.5個蘋果。”我表揚了學生,并鼓勵他把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更多地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通過我運用發展性的教學手段,我欣喜地發現班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越來越強了,并且思考的問題也越來越廣。當我問學生學校的自動門為什么不用三角形而用平行四邊形呢?學生會告訴我:因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容易變形,可以拉伸延展。而我布置課外作業:做一個風箏,學生會很自發地使用三角形來做風箏的骨架,并告訴我,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風箏不容易散架。而學習了角度后,學生明白了椅子的靠背為什么是斜的等等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朝東.論教育啟蒙與公民人格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05.
[2]邵偉德.美、德、日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分析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3).
[3]羅曉娟.中小學課程與教學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