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暉
巧用黃泥塑萬象
本刊記者 陳暉
楊塑羅畫,蓋過天下。
——川渝民謠

徐興國繪制的七十二行之造船行當手稿

太上老君像(高70厘米
“我參與了寶光寺五百羅漢的修復工作,每一個羅漢的眉眼都是我畫的。”1月13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氏泥彩塑”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興國對記者說。
如果不是走進大英縣“徐氏泥彩塑工作室”,你很難把一系列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和眼前這位64歲的老人聯系在一起。很多四川人不止一次地數過新都寶光寺500羅漢像,并且津津樂道,卻不知曾經殘破不堪的羅漢像就是在徐氏父子手中重新煥發風采的。
泥塑,也稱“彩塑”,是中國民間雕塑工藝之一。其歷史之悠久,至少可上溯到距今4000年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中國傳統泥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衍變和發展,形成了各種風格和流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供案頭欣賞的小型泥塑和兒童玩具,其中最為著名的如無錫‘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等;另一種是陳列于廟宇等公共場所的中、大型泥塑人物,‘徐氏泥彩塑’就是其中的代表。”遂寧市文物局局長何瀛中介紹說。
“‘塑造’與‘繪畫’這兩者巧妙地結合,可以使人們通過泥彩塑看見美,感受到美,按照業界的說法就是有助人倫教化。”徐興國說。
徐興國出生于泥彩塑世家。按照中國傳統師承規矩,向外姓師父學藝稱“門外師”,本姓上輩嫡傳的手藝叫“門內師”。“徐氏泥彩塑”門外師承三代,可追溯到清中晚期,徐氏門內師承四代,共七代傳承,近200年歷史。

徐興國(左)傳授弟子上彩技藝
1934年,徐興國的父親徐得親是“徐氏泥彩塑”門內第一代祖師。徐得親18歲時經人介紹,用八塊大洋的禮金拜蓬萊鎮草西街畫師羅輔友名下學習繪畫和塑像技藝。當時羅家祖傳技藝已歷三代以上。出師后,又參師三臺洋溪鎮塑師楊子園學習泥塑。當時羅、楊二人被確認為傳統正宗的塑畫大師,門下徒弟很多,在川中一帶名氣很大,有“楊塑羅畫,蓋過天下”之稱。徐得親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學習與行藝,也成為了一方泥塑名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為蓬溪天寶寨塑像61尊,一時聲名遠揚。
徐興國介紹說,“徐氏泥彩塑”的人物造型特點是以傳統中國繪畫為基礎,衣紋服飾講究的是“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人物形象氣韻生動、超凡脫俗,透出古風雅韻。工藝上采用傳統技法,黃泥、黏土就地取材,通過按、壓、摳、捏、刮、刻、拍、削、切、抿等手法成型,共有八大工序。
其中,第五大工序是用細泥做表面。這一環節是整個泥塑造型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費工夫、最需要耐心的環節。首先是摳衣紋褶皺,主要采用捏、摳、壓、添等手法,做出衣服凹凸皺褶,特別要注意線、縫、邊沿、輪廓部分,衣紋要自然流暢。然后做頭部、四肢,均根據比例和設計圖紙,逐步塑造。最后制作身體各種配件、裝飾品,雕、鏤、嵌、刻各種工藝都會用到。
在第七大工序穿金上彩時,泥塑著色不能像在紙絹上可以用水暈化開染,因此在衣服、肌肉等大塊面上一般用“大裝大染”之法,使雕塑鮮艷亮麗,雍容華貴。花紋配飾則采用“攢淺色、追深色”的“九追九攢”之法,色彩深淺過渡干凈明快。
如果說修復寶光寺五百羅漢是小露鋒芒,那么再造豐都“鬼城”,“徐氏泥彩塑”就是大顯身手。當年,徐得親父子帶領徒弟30余人,在豐都“鬼城”歷時8年,設計和雕塑了豐都天子殿、大雄寶殿、城隍殿等全部塑像2257尊,生動再現了歷史典故和戲劇故事,如“劉全獻瓜”“目連救母”“活捉秦檜”等。徐興國和父親用深厚的藝術功底,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創造出人們想象中的地獄場景。這一工程使豐都成了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中外游人絡繹不絕,為國家和地方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得到了中外各界人士的好評。
“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上便記有肉肆行、醬料行、花果行、成衣行、陶土行、皮革行等等。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七十二行當了。”徐興國說,除了傳統題材,近年來他還相繼創作了七十二行當等泥彩塑,不斷豐富創作內容,傳承古典文化。

武皇出巡像(高50厘米)

造船祖師孟姥(高150厘米)

制鞋祖師孫臏像(高150厘米)
2012年,在由文化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聯合主辦的“根與魂——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上,“徐氏泥彩塑”作品展覽和泥彩塑制作過程展示受到各界人士的贊賞。
徐氏傳承非常復雜,不僅僅是泥彩塑技藝,而且是審美經驗、創作經驗、立世為人的一整套經驗傳遞。2012年至2015年,徐興國用了3年時間系統總結“徐氏泥彩塑”歷史、技法,編撰了一本13萬字、圖片百余幅的書籍《徐氏泥彩塑技法》。同時,徐興國加大培養力度,目前第三代傳人有30余名,第四代傳人20余名。
“繪藝精佳成教化,塑術傳神助人倫。我相信,‘徐氏泥彩塑’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為祖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留下更多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徐興國說。(責編:劉艷梅)(本版圖由徐興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