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國
在發展動能轉換中實現就業穩定增長
□姚先國
就業穩定增長是貫徹實施新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結果,證明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需求變化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結構,是今后解決就業問題的努力方向,而成功的創業、創新給經濟注入新能量的同時,也提供了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就業是民生之本”,各國政府都把就業列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對于中國這樣擁有14億人口的第一人口大國,解決就業問題更是巨大挑戰。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引發人們對“就業難”的擔憂。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到7%以下,但全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31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預定目標任務。這一成就是我國堅持改革開放,貫徹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結果,證明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初步觀察,有以下幾個方面經驗值得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數以億計的就業機會,使數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從一產轉移到二、三產,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受此慣性影響,許多人對經濟增速下滑憂心忡忡。曾有學者提出,“中國經濟增長不能低于8%,否則要出大問題”。什么大問題呢?當然首先是就業問題。可是,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并非直線關系,而是與驅動增長的產業結構密切相聯。如果經濟增長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擴張帶來的,就可能出現低就業甚至無就業的增長,反映兩者關系的就業彈性系數就會下降。1980-1989年間,我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城鄉剩余勞動力就業,就業彈性系數為0.322,意味著經濟增長10個點,就業可增加3.22個點。1990年以來,資本密集型產業興起,就業彈性系數急劇下滑到2000年的0.08。近年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就業彈性系數回升到0.2以上,去年預計在0.25左右。服務業占全國GDP的比重超過50%,對就業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進入高收入階段,消費需求正在升級。因此以需求變化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結構,是今后解決就業問題的努力方向。
近年來,增長方式轉換、企業轉型升級成為熱門話題。“機器換人”、技術創新、產品更新換代成為廣大企業的自覺行動。許多人認為,這不利于就業增長,因而持懷疑和排斥態度,這不難理解。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代,就發生過工人搗毀機器的“魯爾運動”。從理論上講這是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問題。
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對于就業具有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擠出效應”,機械化、自動化會大大減少直接操作工人,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二是“補償效應”,通過兩種途徑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在企業內部,研發人員、銷售服務人員增加,將補償直接生產人員的減少;從外部來看,企業效益提升帶來員工收入增加,形成新的商品、勞務需求,從而增加全社會的就業??傮w看來,補償效應的作用更強、更積極一些。因此,對創新的“創造性毀滅”效應應該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
發展動能轉換的實質是從物質要素投入驅動轉向人力資本驅動、創新驅動。具有人力資本優勢者即為人才。實施人才戰略成為創新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在創業創新中的作用?!笆濉逼陂g就制訂并實施了人才發展規劃。2016年又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國上下都制定、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大對教育、科技的投入,營造愛才、引才、用才的氛圍,為“人人可以成才”創造條件,為人才創業、創新提供良好環境。成功的創業、創新給經濟注入新能量的同時,也為其本人和他人提供了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圖/新華社
由于中國處于體制轉型期,勞動力市場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勞動者的法定權益得不到應有保護,勞資沖突頻頻發生,影響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和諧勞動關系建設,先后制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勞動力市場運行,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加大了查處力度,通過嚴格執法保護勞動者利益,提高了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使勞動力市場運行的規范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減少了矛盾和沖突,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2016年我國勞動就業取得了可喜成就,令人欣慰。但是也要看到,我國每年新成長勞動力在3000萬以上,就業壓力始終存在,每年新增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數以千萬計的中等教育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我國勞動力市場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平等就業、安全就業、快樂就業的局面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形成和鞏固,全國上下還應為此作持續不懈的努力。
作者為浙江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