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都市區(圈)和特色小鎮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四大都市區和百個特色小鎮的良性互動,是浙江城市化空間形態的重大創新,也是空間經濟順勢應時的轉型升級
十八大以來,浙江在推進城市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和新型城市化三個“全國率先”的基礎上,結合浙江的實際,認真貫徹中央城鎮化和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行積極探索,取得了諸多可喜進展。其中可圈可點的一件事就是:四大都市區(圈)和百個特色小鎮互促共進、相得益彰。
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先知先覺,率先推進農村工業化,當時小城鎮有一個大發展。1998年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城市化戰略之后,實際上浙江已經開始了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型。為什么要搞城市化?因為所有的高端資源,包括資金、信息、管理、科技、人才等等,都集聚在城市,要推進經濟增長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必須不失時機地實施城市化戰略。上世紀末農村工業開始向城市的工業園、開發區集聚。習總書記主政時發布的浙江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四大都市經濟圈,也就是今天的四大都市區。這時全省的空間經濟形態,其實已開始向都市區經濟轉型。都市區經濟也即區域的中心城市、首位城市,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輻射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包括農村共同發展,捏成一個拳頭參與更高層次的區域競爭。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體形態,也是區域競爭的火車頭和主陣地。
四大都市區的發展也不是沿襲老的中心城區“攤大餅”式的平面擴張方式,而是通過便捷高效的交通和信息網絡,以“葡萄串”式的城鎮有機組合,崛起為城市化發展的新高地。特色小鎮順勢推出,正好和都市區發展相輔相成。浙江這些年來四大都市區和百個特色小鎮的良性互動,是浙江城市化空間形態的重大創新,也是空間經濟順勢應時的轉型升級。
我們編制了四大都市區的規劃,也進一步明確了都市區的特色定位和競爭優勢。譬如杭州要早日建成世界名城,寧波要努力躋身全國大城市發展第一方陣,溫州和金義則要加快崛起、奮力跨越。每個城市都要聚焦特色,再創優勢。杭州要在信息經濟、智慧應用方面捷足先登、敢為人先,引領新經濟蓬勃發展。寧波則要發揮寧波舟山港實質性一體化效應,成為國際樞紐港和濱海工業城(杭州寧波連接支撐的杭州灣城市連綿帶將會成為全省發展整體格局的“重中之重”)。溫州要推進輕工產業的時尚化轉型,打造全球時尚之都。舟山作為海洋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必須聚焦國家海洋戰略。而衢州、麗水作為生態功能區的中心城市,則必須聚焦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經濟,努力建成長三角地區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生態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
與此同時,浙江推出了特色小鎮理念并付諸實踐。浙江版的特色小鎮,和國家三部委推出的特色小鎮不太一樣,不強調必須是建制鎮,與行政區劃和權力層級的關系比較“淡化”。浙江突出的是“特色小鎮”這四個字。“特”是指“產業很特別”,要么是新興產業,譬如夢想(小鎮)的互聯網創新、云棲小鎮的云計算、基金小鎮的風投創投等;要么是歷史經典產業,譬如湖州絲綢、龍塢茶葉、越城黃酒、龍泉青瓷、開化根雕等,要能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的;要么是轉型升級的高端制造,譬如余杭藝尚、海寧皮革時尚、濮院毛衫時尚、諸暨襪藝等,都是些時尚化、個性化、智能化的制造業,一般的制造就不必去插那個特色小鎮的隊伍了。“色”是指“環境很出彩”,特別要“出彩”的,一個是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還有一個是景色怡人的秀美山川,未來高端的科創和研發,就是應當“孵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小”是指“規模很小巧”,總量少而精、個體小而美。“鎮”是指“體制很合理”,原則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市場化運作;突出產業、旅游、文化、社區的“四位一體”。我們要走好“本真版”的浙江特色小鎮創建之路,力戒那種政府主導、人為造鎮的“新瓶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