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項漢明
走好“五型”經濟引領發展之路
□寧海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項漢明
圍繞“早日躋身全國強縣第一方陣”戰略目標,孵育壯大“智慧型”經濟,重點構建“健康型”經濟,闊步發展“開放型”經濟,強力打造“幸福型”經濟,大力發展“樞紐型”經濟

“十三五”以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特征日益顯現,新舊動能轉化需求日益迫切,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已成為激發區域活力、促進區域持續發展的新引擎。2017年,寧海將圍繞“早日躋身全國強縣第一方陣”戰略目標,以“五型”經濟為引領,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融合滲透,孵育壯大“智慧型”經濟。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系統,著力破解科技創新瓶頸,推進創新大平臺、大項目、大團隊、大環境建設。一是全力發展智力經濟。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緊密對接寧波智能經濟示范區建設,瞄準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推動“寧海制造”向“寧海智造”“寧海創造”轉型。重在以建成投產新能源電動車項目為突破,全產業鏈打造智能汽車特色小鎮,兼以實施“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等行動計劃,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化。
二是全面完善雙創生態鏈。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啟動實施五大“倍增”計劃,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兩個全覆蓋”,穩步培育一批高成長企業,有序共建一批重點實驗室。強化科技平臺支撐,利用興海路兩側科技創新平臺集聚優勢,積極建設以興海路兩側為核心的城東科技大走廊,建成一批服務汽車、新能源、模具等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以“工業+創客”為主導,建設一批眾創空間、眾創社區。
三是優化創業創新環境。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鼓勵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在新三板和省市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加大社會事業領域緊缺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探索市場化引才機制,加大柔性使用海外人才力度,完善企業人才評價機制,加強人才服務聯盟建設。
勇立潮頭,重點構建“健康型”經濟。以健康寧海建設為目標,順應健康養生需求,完善健康經濟業態布局。一是優化產業領域。以寧波生物產業園等為載體,加快生物醫藥、健康醫療、健康養生、健康養老、健康旅游等五大領域發展,形成“一核一基地五區多節點”的空間格局,打造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一體化生物園”和“個性化健康城”。
二是凸顯特色引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休閑養生需求為重點,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產業鏈。重點建成九親堂養老養生度假中心等一批中高端養老產業項目,以西店中德國際健康小鎮、強蛟藍灣自在小鎮以及深甽溫泉風情小鎮為載體,著力發展集“醫、護、康、養、住、游”六位一體的銀色、綠色和藍色“三色經濟”,打造長三角地區德國高端醫療健康養老聚集區,華東地區國際健康養老服務中心浙江省濱海生態休閑旅游基地。
三是引入“健康+”模式。堅持“健康+”理念,以居民多元化、多層次健康需求為引擎,實施“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服務”“健康+產業”等一系列行動計劃,重點建設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成全民健康檔案,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強化食品安全管理,并逐步深化“五水共治”及垃圾分類等工程,使“健康+”理念和技術擴散到城鎮建設的各個層面。
內外兼修,闊步發展“開放型”經濟。以平臺升格為突破,以發展跨境電商為契機,著力提高“走出去”水平,提升招商引資質量,在融入和服務國家、省市戰略中增強發展新動力。一是推動戰略平臺提檔。堅定不移實施城市國際化發展戰略,牢牢把握國家和省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歷史機遇,爭取更多區塊列入寧波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創建范圍,力爭打造成為浙江灣區經濟發展先行區。突出發展寧波南部濱海新區,進一步理順新區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引進名企名校名院共建創新載體,爭取集聚更多的市級產業平臺,進一步拓展區域框架,力爭產業發展、功能培育和體制創新實現實質性進展,努力成為省級重大戰略平臺。
二是推動跨境電商提級。依托省文具產業集群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試點縣建設,主動對接寧波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壯大發展電商產業園,爭取搭建跨境電商寧海分平臺。探索運用“中國總部+境外基地”等方式,形成“走出去”新模式。
三是推動產業招商提質。注重定向性招商,依托寧海的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精準對接世界500強、央企和上市公司。注重產業鏈招商,深入開展以商引商、延鏈補鏈招商。更加注重資本鏈招商,以產業發展基金撬動更多的基地型、總部型項目落戶寧海。注重返鄉創業,開展鄉情、親情和友情招商,推動更多浙商、甬商到寧海投資。
根植特色,強力打造“幸福型”經濟。積極主動順應消費結構升級和生活品質提高趨勢,深挖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潛力,通過模式、業態創新,加速寧海獨特生態優勢、深厚文化底蘊向生產力轉變,培育和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切實提升本地居民、投資客商及觀光游客等群體的認同感和幸福感。一是打造寧海旅游個性。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緊扣旅游主業、景區主打、特色主題、產業主導、富民主旨“五條主線”,推動景區升A、綠道升級、民宿升檔、產品升值、品牌升華,創新“旅游+”模式,推動旅游業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培育旅游業發展的“寧海標準”。
二是優化城市經濟品質。培育壯大貿易物流、現代金融、電子商務、科技服務和云計算大數據應用等現代服務業,打造城市經濟大商圈。依托特色街區打造行動,把霞客大道打造成寧海的迎賓大道、特色夜市街區;依托老城區更新改造,構筑城隍廟歷史文化街區,形成集中體現寧海歷史文化、人文風俗的文化展示區;依托汽車4S集聚區建設,塑造時尚消費街區;依托城東科技大走廊建設,建成創新創業街區。
三是提升綜合服務效能。加速智慧城市建設,圍繞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重點推進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城管等智慧應用體系建設。提升文化影響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速城鄉文化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文化普惠工程,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打響寧海特色文化品牌。
重塑區位,大力發展“樞紐型”經濟。順應縣域經濟向區域經濟轉型的要求,以區域互聯互通為導向,加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成為連接甬臺溫、對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節點。一是構建立體交通體系。加快推進公路交通“三百”工程,實施儲備沿海高速、沈海高速西改等國省道項目,爭取盡早納入寧波軌道交通網、第二高速外環和寧波舟山港布局,打造通航小鎮,建成投用通航機場,引進完善通航運營和培訓、航空制造、商務配套和旅游休閑度假等業態,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
二是實現交通走廊景觀化。以交通部首條風景道綠色環保示范工程為引領,積極構建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的“千里綠色通道”,打造連接雙核、兩灣和三區的美麗交通走廊。
三是壯大交通物流產業。推進寧海物流中心、磨盤山物流中心等建設,謀劃建設寧波南部濱海新區物流中心,鼓勵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重點發展電商物流、農村物流、冷鏈物流,建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