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
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是與非
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央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新政,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是應對國際經濟競爭、資本外流、降低企業成本的需要
1月17日晚間,國務院發布《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7〕5號),授權地方政府出臺自己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這是新年伊始中央政府的重要政策發布!長期從事招商引資工作的同志深感振奮,但也引起部分同志的不解,因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改革開放以來,為推動經濟發展,國家、地區和部門對特定企業及其投資者等,實施了種種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區域性政策、行業性政策、企業規模性政策和所有制政策四大類。名目繁多、形式多樣的優惠政策,一方面促進了投資增長和產業集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公平、擾亂了統一開放的市場秩序,影響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甚至可能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構成補貼。
正因為優惠政策有各種問題,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14〕62號),提出要全面清理已有的各類稅收等優惠政策,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優惠政策一律停止執行,并發布文件予以廢止;沒有法律法規障礙,確需保留的優惠政策,由省級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報財政部審核匯總后專題請示國務院。
62號文給招商引資帶來巨大沖擊,社會反響強烈,所以僅僅半年之后,國務院又出臺《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國發〔2015〕25號),對62號文件進行了大幅修改,提出各地區、各部門已經出臺的優惠政策,有規定期限的,按規定期限執行;沒有規定期限又確實需調整的,由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按照把握節奏、確保穩妥的原則設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繼續執行。
這次的國發5號文更進一步,正式明確提出:允許地方政府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支持對就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貢獻大的項目,降低企業投資和運營成本,依法保護投資企業及其投資者權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任何政策都有其利也有其弊,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也不例外,關鍵在于審時度勢,抓住主要矛盾,積極趨利避害。這次中央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新政,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一是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里,大約有1.77萬億美元的外資進入中國,設立了將近90萬家企業。外資不僅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管理、技術和人才,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世界各國招商引資面臨激烈競爭,特朗普在1月20日宣誓就職時提出未來十年經濟增長要達到4%,為此要降低稅收、實行貿易保護、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歸。中國要應對國際競爭,確立自身競爭優勢,積極擴大招商引資必不可少。而吸引國際FDI不僅是國內各地方的競爭,更是各國之間營商環境、生產成本的大比拼。
二是應對資本外流的需要。中國自2011年以來吸引外資的規模一直徘徊不前,如果考慮人民幣貶值因素,折算成美元,則中國利用外資可能有所下降。而中國的對外投資,則幾乎年年高速增長。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大幅增長了44%,達到了1701億美元。換句話說,雖然中國在貿易項目下仍然是順差,但在資本項目下,顯然是已經比較嚴重的逆差了。同時,國際上出現一些對于中國對外開放的質疑,中國必須要對國際社會亮出自己的態度。中國最高領導人近期出席達沃斯論壇時再次宣布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5號文提出要加大開放力度,允許地方出臺優惠政策擴大招商引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降低企業成本的需要。優惠政策不僅中國有、發展中國家有,歐美發達國家也有。最近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提出,中美制造業成本比較,美國除了人工成本高于中國之外,其他成本均低于中國,中國企業紛紛赴美投資;同時近年屢次出現在華外商投資企業撤離中國的現象,如全球最大的硬盤生產商希捷近期撤離蘇州,引起社會震動。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其中降低成本是重要一環,在國家統一稅制改革大規模減稅難度較大、緩不濟急的情況下,為進一步加強吸引外資工作,允許地方政府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承接外資產業轉移,就顯示了中央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的決心,對中國經濟特別是招商引資無疑是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