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美貿易談判百日計劃
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美之間經濟利益高度互補,從中美關系的全局把握,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雙方合作始終是主流

4月6日至7日,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佛羅里達海湖莊園會晤,在“習特會”之前,貿易議題被視為兩國元首商談的頭號議題。通過會晤,雙方同意就貿易問題制定“百日工作計劃”,一起坐下來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化干戈為玉帛”的明智之舉。
為什么會有中美貿易談判“百日計劃”?從直觀上看,中美貿易極度不平衡,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每當美國國內出現問題,就拿中國說事,把中國當“替罪羔羊”。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或是貿易戰,兩敗俱傷;或是談判協商,合作共贏。
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在中美貿易中,中方長期順差。根據美國商務部最新貿易數據,2016年美國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5786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出口1158億美元,自中國進口4628億美元。美方貿易逆差3470億美元,約占美國全部貿易逆差的70%。中方的統計數據稍有差異,但都在誤差范圍內。
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主要是跟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有關。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資進入中國,相應的這些生產產能也轉移到了中國,尤其是終端環節,就是加工組裝環節放到了中國。因為終端產品價值更高,出口到美國,顯得我們的出口額很大。比如蘋果手機,蘋果公司研發,從全球進口零部件,由富士康在中國組裝,然后再返銷美國。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一定程度上是他的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認為貿易逆差造成國內資源和工作崗位流失,因此主張貿易保護。按照特朗普競選當中的言論,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可能要通過貿易戰來解決,包括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簽、對中國出口產品征收45%的關稅,還有知識產權問題的刁難等等。現在,特朗普就是在對中國說,“好了,我們現在開始談談,你能給美國什么。你愿意讓外商直接投資更加靈活嗎?你愿意對在中國的美國企業更公平嗎?你愿意停止侵犯知識產權嗎?”如果中國愿意做出讓步,雙方就能夠避免貿易戰。
這次中美元首會晤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兩位領導人不僅建立了個人的聯系,也為今后一個時期中美關系確定了一個基調,創造了建設性管控分歧的機制。落實到中美貿易上,就是雙方提出了中美貿易百日計劃。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太平洋夠大,足以容下中美兩國。實現中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在這次首腦會晤中進一步提出:“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壞。”
一般預計,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還是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不會很快消除。現在雙方確認可以坐下來談判,并且給談判設置了一百天的日程。“百日計劃”的內容沒有公布,至少對這個所謂的百天貿易談判雙方是有一定共識的,就是通過努力逐步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眼下可以想到的,一方面是中國對美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比如說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繼續擴大美國在中國的投資,美國服務貿易對中國是有順差的,這一塊我們還可以繼續開放。另一方面是希望美國放松高技術產品對中國出口的管制。能否取得突破,這是個程度問題,即便不會全面開放,也多少會有所松動,比如說某些類別可能會考慮放開限制。
有的同志顧慮,中美貿易“百日計劃”是不是中國要讓步,要吃虧。其實,貿易談判就是一個雙方博弈的過程,當中雙方相互讓步在所難免。中美之間經濟利益高度互補,從中美關系的全局把握,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雙方合作始終是主流。回頭看,我們加入WTO的時候,我們做的讓步非常多,那結果是什么?是中國很快就成長為世界工廠,經濟大幅增長,加入WTO迄今為止,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時期。我們說對外開放是國策,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那我們對美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增加從美國進口,不正是擴大開放的具體舉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