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復宏,羅建強,柳平增,胡繼連,宋曉麗
(1.山東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2.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3.山東農業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基于物聯網情景的蔬菜質量安全社會化監管機制研究
張復宏1,羅建強2,柳平增3,胡繼連1,宋曉麗1
(1.山東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2.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3.山東農業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傳統“單一”的行政監管模式,不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無法形成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有效披露機制,時常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監管失靈。本文借鑒國內外物聯網關鍵技術在食品產業鏈質量監管的研究成果與成功案例,在研究分析現有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探討了蔬菜質量安全的社會化“多維”監管機制、管控運行機制,設計了農業物聯網運營環境下的蔬菜質量安全平臺管控系統,提出了以批發市場 、超市為核心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為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事前防范、實時跟蹤、事后追根溯源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
社會化監管機制;質量安全;蔬菜; 運營環境;農業物聯網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事關生命健康、產業安全和社會穩定[1]。據國家衛計委統計,2015年中國共發生了159起食品安全中毒事件,中毒致死達121人,受害人數多達5926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亞硝酸鹽和農藥超標。而近十年引發食品安全事件最多的三個原因分別是食品添加劑超標、致病微生物超標和危害物超標,其中問題最多的是果蔬類農產品[2]。中國的蔬菜生產和消費均位居世界首位,蔬菜的質量安全問題事關國計民生。蔬菜作為日常餐桌上的必備佳肴,其質量安全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因蔬菜農藥殘留長期蓄積而引起的人體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為可怕,會誘發諸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肝病、癌癥等許多慢性疾病,對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3]。從監管視角看,導致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多且復雜,涉及從“農田到餐桌”整條鏈上的各個環節,其中,信息不對稱為各利益主體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創造了條件,而以人為風險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才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4]。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存在于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管理者各主體之間,導致整個產業鏈中的食品質量安全信號難以準確傳遞[5]。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的交易環境下,很容易發生欺詐、搭便車、逆向選擇等道德風險行為。食品市場也是如此,出于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動機,會產生機會主義行為[6]。按照委托代理理論,規避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的兩條有效途徑分別是對代理人加強監督和讓代理人承擔一定的違約風險。由于蔬菜從生產到消費經過了諸多環節,任何環節均可能引入安全危害,傳統“單一”的行政監管模式,不僅效率低、成本高,且無法形成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有效披露機制,時常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監管失靈。而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會使此類問題迎刃而解。農業物聯網借助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的監控網絡,通過對農產品生產、物流過程的全程跟蹤,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自動化和信息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體系”。鑒于此,本文以蔬菜為例,通過分析蔬菜質量鏈的關鍵控制環節及物聯網技術應用框架,來探討農業物聯網運營環境下的蔬菜質量安全的社會化監管機制、運行機制以及逆向可追溯機制,擬有效解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和監管失靈問題。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方面的研究
歐美發達國家趨向于設置單一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監控網絡[7],而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由多個政府部門負責,實施的是分段的監管體制。在監管職能上,學者們提出分離產業管制職能與食品安全監管職能,歸并監管職能,統一標準體系,建立食品安全行政問責制[8]。通過對整個食用農產品鏈進行無縫監控[9],強化供應鏈各環節的信息跟蹤、追溯和實施抽檢程序的管理,能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10]。在監管方法上,學者們結合過程管理和質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創建了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通過加強農產品生產、物流過程中的質量關鍵節點的管控,并以市場為導向,搭建公開、透明、統一、集中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平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11]。學者們通過對目前典型的五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后普遍認為,“連鎖超市+生產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是最具質量安全的保障模式[12],而以社會廣泛監督為核心的監管體系能對行政監督形成有效的補充[13]。
(二)農業物聯網的蔬菜質量安全管控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構建物聯網質量安全監控平臺與產品溯源系統方面進行了部分研究。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由物聯網構建的現代農業應用管理系統已成為降低生產成本[14],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15]。對蔬菜生產而言,環境監測至關重要,農業物聯網可以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及狀況進行檢測[16],有效檢測病蟲害[17],提供重要的信息來估計食品質量和預測其保質期[18]。此外,在蔬菜采收過程中應用條碼和RFID有助于提高追溯效率[19],消費者可以對食品加工過程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有效追溯[20],在運輸過程中可以快速獲取并記錄物品的實際溫度、監視環境空氣中含水率的變化,提升蔬菜物流過程中的質量安全[21],從而實現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實時追蹤、質量安全的全程控制[22]。近年來國內對物聯網與蔬菜質量安全的研究也比較活躍,基于RFID技術,學者們設計并實現了蔬菜安全供應鏈追溯系統[23],并建立了基于RFID視頻識別系統的無公害蔬菜質量安全管理系統[24],完成了供應鏈從種植、采收、加工到銷售的全程跟蹤和溯源[25]。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蔬菜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監管體制、監管職能和監管方法上,而農業物聯網的蔬菜質量安全管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聯網的作用及其對質量安全的保障方面,但討論的問題局限于經驗借鑒、問題現狀、發展路徑及發展趨勢等宏觀層面,對農業物聯網運營環境下蔬菜質量安全的質量安全控制關鍵點、監管機制、平臺管控機制的研究還較為鮮見,而且目前農業物聯網的應用缺乏跨部門、跨地區的管控機制、溯源機制的研究和探討。本文以蔬菜全產業鏈質量管理為主線,在研究分析生產流通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的基礎上,探討解決上述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我國現有的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問題的癥結及成因
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視。201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決定:組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具體工作,明確劃分了農業、工信、質檢、工商、商務和衛生6個管理部門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能(見圖1)。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職能重疊、責任推諉、監管疏漏等一系列問題,具體可以歸結為各環節缺乏有效銜接而導致的監管缺失問題、監管績效考核扭曲而導致監管失范問題以及關鍵環節信息獲取不及時而導致的監管低效問題(見圖2)。就蔬菜而言,監管缺失成因源于現行的多層次、多部門的分段監管體系,由于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導致蔬菜生產運作諸多環節缺乏有效銜接、出現了不少監管盲區和漏洞;監管失范成因源自長期以來監管部門側重審批、發證、處罰等有助于部門利益的行政職能,忽視了農業風險評估、宣傳教育的服務性職能,導致地方保護、放任違法現象時有發生;監管低效成因在于傳統的質量安全監管具有隨機性、局部性、滯后性的特征,難以適應蔬菜供應體系發展變化的需要。

圖1 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及職能劃分

圖2 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治理框架
(二)基于農業物聯網蔬菜質量安全的“多維”監管機制
傳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局部的,常為事后處罰,具有滯后性,很難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到全面監管,且所得監管信息缺乏溝通,各利益主體很難及時獲取相關產品較為完整、準確的質量安全信息。而農業物聯網具備實時、精確的農產品相關信息采集、數據存儲與智能處理及信息共享技術,為解決上述質量監管問題提供了理想的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信息交流平臺對產業鏈上各關鍵鏈接點的質量安全進行標準化的統一監管,對質量安全問題及時預警實時反應,對各監督主體及時調控,對質量安全隱患做到事前防范、實時跟蹤、事后追溯,形成一套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質量安全的社會化監管機制。在這套監管機制的作用下,各利益主體有更為方便快捷的渠道向物聯網平臺反饋蔬菜的質量安全信息。幫助消費者及時有效地向監管部門投訴質量安全問題,監管部門對問題產品和責任方迅速溯源并懲治,最終形成一套促使優質蔬菜及其品牌逐漸形成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要充分發揮農業物聯網運營環境下的信息共享機制,還需要增設一個獨立的監管部門負責管控來自質量監督平臺、質量追溯系統的重要信息,并賦予其政策法規保障,能綜合協調各部門的監管工作并及時處理一些危及人們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針對現存的監管缺失問題,農業物聯網已完全具備了從“農田到餐桌”整條鏈上的各個環節實時視頻監控的無縫監管能力,消除了絕大部分監管盲區。通過增設以批發市場和超市為中樞的平臺控制中心,全面落實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質量安全無縫監管和有效銜接,形成鮮活農產品監查和監測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針對監管失范問題,通過農業物聯網的大數據收集和智能處理系統有助于農業風險的評估,而農業信息化服務交流平臺有助于實現產業鏈各環節宣傳教育的服務性管理,極大限度地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及放任違法現象的發生。針對監管低效問題,隨著農業物聯網全產業鏈管控系統的日臻完善和運營成本的不斷降低,一個由政府監管機構主導、生產者、中介組織、相關企業、消費者“多維”合作治理織成的食品安全“天網”,必將有效地遏制各種蔬菜質量安全問題。
(三)基于農業物聯網的蔬菜質量安全管控運行機制
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實現對危及蔬菜產業鏈質量安全問題的事前預警、事中監控和事后追溯,避免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不僅需要一個廣泛、快速、高效的物聯網質量安全管控系統,還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安全管控機制。如圖3所示,以產業鏈構成主體的價值實現過程和質量監管部門的監管過程為紐帶,構建了可向消費者提供“放心”蔬菜的物聯網蔬菜質量安全管控運行機制。首先,物聯網技術與蔬菜產業鏈的有機融合是管控機制運行的物質基礎,而產業鏈質量控制關鍵點的質量安全標準履行情況是機制運行情況評價的依據,產業鏈相關利益主體追求目標利益促使利益主體行為態度、行為目標、行為控制趨向優化則是機制運行的內在動力,而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優質“放心”蔬菜的迫切需求是供應鏈各利益主體實現目標利益的前提。管控機制的有效運行需要借助農業物聯網質量監督平臺的查詢系統,實現消費者和產業鏈各環節經營主體的信息共享,從根本上消除生產經營主體忽視質量安全的僥幸心理,減少產業鏈相關利益主體對蔬菜生產過程及質量安全問題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敦促產業鏈上游的利益主體積極嚴把投入品的質量關,不斷優化種植環境和生產技術,積極改善加工和儲運條件,完善質量檢驗和質量追溯管理體系,從而形成有效的蔬菜質量安全管控運行機制,全面提高蔬菜的質量安全水平,助推綠色無公害和優質優價蔬菜品牌的形成。

圖3 基于物聯網的蔬菜質量安全管控機制
蔬菜質量安全問題按其成因可以分為兩類:即因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的采用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引發的“無知風險”和相關利益主體在生產運作過程中敗德行為導致的“無良風險”[26]。蔬菜從田間到餐桌,有著很大的空間和時間跨度,增加了質量安全隱患。為此,應首先從供應鏈視角分析蔬菜的產業鏈結構,研判其各環節可能出現的質量安全隱患,嚴格把好各質量關鍵鏈接點的質量監控關,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持和監管制度設計的不斷優化,實現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實時采集、存儲、查詢、告知、追溯、處置的平臺一體化管理,引導社會齊抓共管,使食品安全違法者在市場上無處容身、難以生存,逐步形成一套全民監管的食品安全誠信體系。
(一)物聯網全程控制下的蔬菜產業鏈關鍵鏈接點分析
蔬菜產業鏈需經過蔬菜基地的選址建設、因地制宜的蔬菜種苗選育到具體的農事操作,經歷了種植管理、采收、挑選、加工、貯藏、保鮮、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多個關鍵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影響到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圖4從物聯網全程管控平臺的視角分析了蔬菜產業鏈生產、物流質量安全過程管控的主要環節和內容。其中種植環節在蔬菜種植環境選擇時,要重點考察園地周邊的環境是否存在“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污染;在蔬菜選種育苗時,要充分考慮蔬菜種苗與當地的土壤、氣候、輪作計劃及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宜選用抗病蟲性強、適宜性廣、抗污染能力強的蔬菜品種;在對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選擇時,其質量、功效及安全性是關鍵,要特別加強對這類農資供應的持續監管;在蔬菜種植階段,種苗生長的自然環境及病蟲害情況、種植者的田園管理能力和生產經營技術都是影響蔬菜品質的關鍵性因素,這要求田間管理工作一時都不能放松。例如施肥灌溉應以適度為宜,要盡可能及時補充上茬蔬菜收獲帶走的土壤養分和蔬菜生長必須的水分,為蔬菜根系良好的生長提供一個持續良好的適宜環境。無公害蔬菜病蟲害的防治原則要按照因地、因時、因病蟲害制宜的原則,綜合運用各種必要措施,積極實施生物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有效控制病蟲害和農藥殘留。力求防治費用最低、經濟效益最大,既能有效地預防或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與蔓延,又能有效地防止農藥殘留超標,從而較好地保障農業生態系統安全。加工環節是采收前生長發育過程的繼續,因此蔬菜采收后的挑選、分級、加工、包裝、貯藏等采后處理工作也尤為重要。例如“加工”可以改變蔬菜原有的形態和特征,破壞酶的活性,殺滅或限制有害微生物活動,從而改進商品品質,延長供應期,達到保質、增值的目的。儲運環節包括貯藏和運輸兩個主要環節。“貯藏”能延緩蔬菜的衰老、防止腐爛變質的進程,達到延長供應期和保鮮增值的目的。蔬菜運輸方式要根據蔬菜品種的特性而定,一般選擇有利于保護商品品質、成本低、效率高、受季節和環境變化影響小的運輸方式,對于一些溫度過高時易發生腐爛的蔬菜,則應該采用冷鏈物流的保鮮措施。銷售環節迫切需要規范以農貿市場和超市為末端的農產品市場準入體系,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機制,防患于未然。上述任一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對蔬菜質量安全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蔬菜腐爛變質根本無法食用。如此龐大而艱巨的監管任務唯有廣泛布設站點,實施物聯網的全程追蹤監控并構建起行之有效的社會化監管機制方能完成。
(二)蔬菜質量安全物聯網全程管控平臺的框架分析
在蔬菜產業鏈物聯網全程管控關鍵環節及潛在危害分析的基礎上,利用RFID射頻識別系統等技術的感知和記錄功能,將有關質量安全信息融入監控網絡,實現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的多個關鍵環節全程實時監控,隨時聯網追溯。從現有監管制度設計的視角看,由于蔬菜生產和物流過程的復雜性、監管部門的疏漏及利益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問題都制約了蔬菜產業鏈的安全監管。創新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獨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制度體系,完善制度性與非制度性監管約束機制是構建蔬菜質量安全管控機制的核心問題。從供應鏈主體的角度看,我國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分為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和現代化的農產品供應鏈[27]。前者因其規模小、分散、無組織,導致政府難以發揮監管作用;后者以超市為龍頭,通過“農超”對接的方式,沿著“公司+農戶”、“ 公司+中介組織+農戶”、“ 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體系演變[28]。區別于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現代化的農產品供應鏈通過合約關系把分散的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產業化組織管理和連接,提高了產品的監管及競爭力。為此,可以在現代化農產品供應鏈的基礎上,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構建一個基于物聯網的跨區域蔬菜質量安全平臺管控系統,服務于供應鏈主體的上下游,直至最終消費者,有效地提升政府監管的效率和威懾力,讓以往眾多鋌而走險者望而卻步。
(三)物聯網蔬菜質量安全平臺的正向跟蹤和逆向追溯機制及其案例分析
由于物聯網可以對蔬菜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環節實施基于質量安全信息的精細化管理,因此,可以通過構建生產資料投入、種植、采購、加工、儲運及銷售的正向跟蹤和逆向追溯機制,來強化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管,減少相關企業因食品質量安全導致的經營風險,重塑廣大消費者購買“放心”蔬菜的信心。如圖4所示,正向跟蹤和逆向追溯的作用始于由電商平臺或政府監管部門構建的物聯網全程控制下的跨區域蔬菜質量安全平臺管控系統,運用物聯網綜合集成技術從潛在危害的角度對蔬菜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進行全程監控,形成質量安全監控的宏觀構架和微觀系統,使得蔬菜產品供應鏈上的各個成員都可以對蔬菜產品進行跟蹤和溯源,一旦發現蔬菜質量安全問題,可以立刻向政府監管部門或銷售商進行信息反饋。例如,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于2013年就全面啟動并建立起了基于全產業鏈的物聯網生姜質量安全平臺管控系統,基本實現了以生姜為代表的蔬菜種植、加工、儲運、銷售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的正向跟蹤和逆向追溯管理機制。譬如,如果客戶向公司提供了出現質量問題的生姜的標簽信息,質檢員就可以借助系統,根據生姜包裝上的RFID標簽中記錄的產品名稱、生產地點、采摘時間、所處環境的溫濕度等信息展開逆向追溯,進行問題原因的診斷,并通過系統迅速監測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運作情況,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直至徹底查明原因,及時解決生姜生產運作過程中引發質量安全的具體問題并消除可能的安全隱患。此外,這套平臺系統還可以利用物聯網和加載到物品箱或目標物品上的溫濕度標簽,實現生姜物流的全程追蹤,通過網關和管理中心持續記錄生姜的配送車和所處倉儲環境的溫濕度,發現物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大大減少了收購、倉儲、運輸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生姜質量安全問題。同時,借助農業物聯網模式下的正向跟蹤和逆向可追溯機制,系統平臺還可以有效地把生姜從產前、產中、產后等產業鏈關鍵節點的生產和物流運作信息與銷售終端消費者的信息反饋連接起來,使消費者可以清楚和及時地了解從農田到餐桌生姜質量安全方面的信息,有效解決生姜質量標準不易掌控、品質不易評估和質量安全溯源等難題,系統投入使用后收效明顯,不僅促進了企業跨部門、跨區域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而且還贏得了諸多歐美國家的訂單,如今公司的相關生姜產品正暢銷海內外。

圖4 物聯網蔬菜質量安全平臺管控系統
(一)結論
物聯網作為現代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實現了農業生產運作過程的信息化管理。本文借鑒國內外物聯網技術在食品產業鏈質量監管的研究成果與成功案例,在研究分析現有的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探討了蔬菜質量安全的社會化“多維”監管機制、管控運行機制,從蔬菜質量安全的視角剖析了蔬菜產業鏈的關鍵控制點及可能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設計了農業物聯網運營環境下的蔬菜質量安全平臺管控系統,為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事前防范、實時跟蹤、事后追根溯源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路徑。
(二)政策建議
農業物聯網運營環境下的蔬菜質量安全管控機制設計不僅需要物理層和管理層的技術支持,還需要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本文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應抓緊制訂專業領域統一的標準與規范。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順利構建需要產業部門、監管部門、銷售部門、研究機構等組織的協同創新,在技術研發、售后服務、管理實踐等眾多方面密切協作,制訂諸如“統一的認證標準、統一的編碼規則、統一的傳輸格式、統一的工作流程”等專業領域的統一規范,并以此為依據不斷優化產業鏈,使得各食品監督機構可依據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來監督蔬菜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全過程,建立基于物聯網的統一的標準與規范。
2.要對現有監管部門的組織結構進行創新。政府質量監管部門要適應科技創新和市場變化對現代管理提出的需求和挑戰,就必須完善頂層設計,構建以批發市場和超市為中樞的平臺控制中心,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監測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通過加強監管的協調和溝通,逐步從分段管理轉變為全程管理。以物聯網技術為紐帶,建立跨區域聯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監管平臺,實現全產業鏈質量監管信息的互通共享,徹底消除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確保政府監管機制的有效實施及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順利運行。
3.要積極推廣農業物聯網及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蔬菜供應鏈領域中的應用。由于蔬菜在生產、加工、貯藏、運輸和銷售各環節中存在各種潛在風險,質量安全問題一旦發生就會迅速蔓延,所以積極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蔬菜供應鏈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至關重要。但目前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還處于醞釀階段,各地認識上參差不齊,從中央到地方“上熱下冷”的現象較為普遍。農業物聯網的建設不僅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大力支持而且需要科研院所、社會公眾的協同配合。應當效仿歐美國家在轄區內以政策制度的形式普遍推行農產品認證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培養社會公眾食品安全監管意識,讓廣大消費者積極拿起消費維權的法律武器,幫助政府及有關部門充分發揮物聯網快速反應、追本溯源的技術優勢,徹底打破因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市場怪圈,確保蔬菜質量安全。
[1]韓 楊,曹 斌,陳建先,等.中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信息需求差異分析——來自1573個消費者的數據檢驗[J].中國軟科學,2014(2):32-45.
[2]莫 鳴,安玉發.超市食品安全的監管策略:278個樣本[J].改革,2013(9):112-118.
[3]孫麗娜,付良月,高 朋.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危害及預防措施[J].科技與企業,2014(16): 425.
[4]王可山.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現狀述評、關鍵問題與邏輯框架[J].管理世界,2012(10): 176-177.
[5]李 勇,任國元,楊萬江.安全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及其政府干預[J].農業經濟問題,2004(3):62-64.
[6]趙 榮.中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激勵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7]Stringer M F, Hall M N.A generic model of the integrated food supply chain to aid the investigation of food safety breakdowns[J].Food Control,2007,18(7):755-765.
[8]王耀忠.食品安全監管的橫向和縱向配置——食品安全監管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中國工業經濟,2005(12): 64-70.
[9]何 寬,姜方桃.基于供應鏈的我國食品安全管控機制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8):8-14.
[10]Aruoma O I.The impact of food regulation on the food supply chain[J].Toxicology,2006(221):119-127
[11] 劉瑞明,段雨瑋,黃維喬.中國轉型期的食品安全治理——基于行為法經濟學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 2017(1): 98-116.
[12]韓 燕.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供應鏈建設與優化研究——從供應鏈上的信息正向傳遞與逆向追溯角度的解析[J].調研世界,2009(1): 24-26.
[13]龔 強,張一林,余建宇.激勵、信息與食品安全規制[J].經濟研究,2013(3):135-146.
[14]Qu Y,Tao B. The constitution of vegetable traceability system in agricultural IOT[J].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4(6):2580-2583.
[15]Wang B P. The design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513):1519-1522.
[16]Ampatzidis Y G,Vougioukas S G.Field experiments for evaluat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RFID and barcode registration and digital weighing technologies in manual fruit harvesting[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9,66(2):166-172.
[17]Ma J, Li X, Wen H, et al. A key frame extraction method for processing greenhouse vegetables production monitoring video[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5(111):92-102.
[18]Wang J,Wang H,He J,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or real-time perishable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5(110):196-207.
[19]Abbasi A Z,Islam N,Shaikh Z A.A review of wireless sensors and networks’applications in agriculture[J].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14,36(2):263-270.
[20]Qian J P,Yang X T,Wu X M,et al.A traceability system incorporating 2D barcode and RFID technology for wheat flour mill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2(89):76-85.
[21]Ruiz-Garcia L,Barreiro P,Robla J I. Performance of ZigB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od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fruit logistic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8,87(3):405-415.
[22]Bechini A, Cimino M G C A, Lazzerini B, et al.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food traceability[C]//Application and the Internet Workshops,2005.The 2005 Symposium on.IEEE,2005:366-369.
[23]馮天忠.基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蔬菜安全供應鏈系統的構建[J].德州學院學報,2012,28(3):30-34.
[24]張保巖,李小剛,薛彬,等.基于RFID 的無公害蔬菜質量安全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0):72-77.
[25]董玉德,丁保勇,張國偉,等.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 2016,32(1): 280-285.
[26]周應桓,王二鵬.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一個總體框架[J].改革,2013(4):19-28.
[27]胡定寰,楊為民.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性與現代供應鏈[J].科學決策月刊,2007(12):14-15.
[28]廖祖君,郭曉鳴.中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演變的邏輯與方向:一個產業鏈整合的分析框架[J].中國農村經濟,2015(2):13-21.
(本文責編:王延芳)
Study on the Socialized Supervision Mechanism for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ZHANG Fu-hong1, LUO Jian-qiang2, LIU Ping-zeng3,HU Ji-lian1, SONG Xiao-li1
(1.CollegeofEconmicsandManagementShandongAgricturalUniversity,Tai’an271018,China; .SchoolofManagement,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13,China; 3.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dongAgricturalUniversity,Tai’an271018,China)
Traditional “singl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mode, is not only inefficient, high cost, and can not form a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formation effective disclosure mechanism, often leading to serious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regulatory failure.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uccess stories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food industry chain quality control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multi-dimensional” regulatory mechanism, the contro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vegetabl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vegetable quality safety platform is designed under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interconnection operation and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 is put forward with the wholesale market and the supermarket as the core. For the problem of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beforehand prevention, real-time tracking, tracing back,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path to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socialized supervision mechanism; quality and safety; vegetables; operating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IOT
2016-12-28
2017-05-08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16BGLJ0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BGL13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472077);山東省“三農”問題軟科學研究基地的資助(SN2015-2016)。
張復宏(1968-),男,山東泰安人,管理學博士,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農產品物流與質量安全。 通訊作者:胡繼連。
F326
A
1002-9753(2017)05-00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