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林
(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 檢驗科 河南 南陽 474250)
分級檢驗在肝臟生化檢測中的應用分析
秦建林
(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 檢驗科 河南 南陽 474250)
目的 探究分級檢驗在肝臟生化檢測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進行肝臟功能生化檢測的12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拉網式測定方法,觀察組采取分級檢驗的方式,對比兩組各項肝臟生化檢測指標的陽性率。結果 兩組ALT、AS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LP、GGT、T-Bil和D-Bil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肝臟生化檢測中,采用分級檢驗方法,診斷正確率較高,誤診漏診的情況比較少,能夠為醫生提供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早日作出準確的診斷,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降低患者的醫療負擔,因此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及使用。
分級檢驗;肝臟;拉網式測定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目前臨床檢驗已經成為醫學診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作出初步的診斷,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診斷方式,再結合診斷結果作出最終的判斷,盡早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1]。大部分的疾病并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尤其是在早期的時候,因此單純依靠臨床癥狀醫生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極有可能漏診或者誤診,因此如何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診斷方式,是臨床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2]。分級檢驗是一種常用的臨床檢驗方法,首先進行高靈敏度檢測項目的檢驗,再進行低靈敏度檢測項目的檢驗,經濟合理,能夠大大縮短等待檢驗結果的時間。本研究旨在探究分級檢驗在肝臟生化檢測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鎮平縣第二人民醫院進行肝臟功能生化檢測的12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為37~75歲,平均(47.93±3.95)歲;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為38~76歲,平均(48.21±3.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由專業知識扎實、工作經驗豐富的檢驗人員進行此次試驗,肝臟生化檢測的項目主要有:①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即AST;②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即ALT;③堿性磷酸酶,即ALP;④谷氨酰基轉移酶,即GGT;⑤直接膽紅素,即D-Bil;⑥總膽紅素,即T-Bil。其中,觀察組采取分級檢驗的方式,1級檢測項目為ALT和AST,2級檢測項目為GGT和T-Bil,3級檢測項目為ALP和D-Bil。對照組采用拉網式測定方法。
1.3 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的肝臟生化檢測指標內容都包含ALT、AST、ALP、GGT、T-Bil和D-Bil,詳細記錄兩組各項指標的檢測結果,記錄各個指標的陽性率,對比兩組檢測結果,探究分級檢驗在肝臟生化檢測中的應用效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定性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ALT、AST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LP、GGT、T-Bil和D-Bil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檢驗指標陽性率比較[n(%)]
臨床診斷的意義在于發現人體組織器官一些細微的異常變化,為醫生的正確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因此,現在人們提倡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及時發現一些起病隱匿的病癥,趁早治療,以免病情嚴重難以控制,尤其是一些腫瘤疾病[3]。在臨床治療中,醫生會根據自己對病情的判斷來選擇合適的臨床檢驗方式,相似的疾病雖然其表面癥狀相似,但是在影像學或者生化檢驗指標上差異較大,通過檢驗結果,醫生就可以正確判斷患者的疾病類型,與其他相似的疾病區分開來,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早日戰勝病魔。
在醫學檢驗中,并不是靈敏度越高的檢驗方式越好,醫生需要根據病情診斷的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檢驗項目。以CT和MRI在急性顱腦彌漫性軸索損傷上診斷為例,雖然MRI的靈敏度更高,能夠檢驗出CT無法檢測出的非出血性病灶以及針尖樣大小的出血性病灶,但是MRI檢查耗費的時間更長,因此一般采用CT檢查進行首次診斷,待患者生命體征相對穩定后,再采用MRI對患者顱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情況進行細致的檢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合理選擇檢驗方式是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關鍵性的一步。
分級檢驗是一種較為靈活經濟的檢驗方法,以不同檢驗指標陽性出現率的高低為依據調整檢查的深度,與傳統拉網式檢測方法相比,具有檢測耗費時間短、檢測費用低的優點。高效可行,是臨床檢驗中檢驗方式選擇的標準,醫生應該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在保證檢驗結果有效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檢驗的費用,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此外,一些高科技檢驗方式在診斷正確率高的同時,還具有耗時長的特點,對于一些危急重癥患者而言,需要綜合考量檢驗精度和搶救時間這兩個要素,選擇合理的檢驗方式[4]。在肝臟生化檢驗中,ALT、AST是兩個較為主要的指標,如果肝臟發生損害這兩項指標的數值會明顯上升,而ALP、GGT是由肝細胞合成后經膽管分泌的兩種生物分子,與T-Bil、D-Bil一樣,都是黃疸檢測中的可靠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ALP、GGT、T-Bil和D-Bil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分級檢驗在肝臟生化檢測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能夠為醫生提供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提高診斷正確率,降低患者的醫療負擔,因此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及使用。
[1] 王松艷,杜麗偉.腎臟生化檢驗中分級檢驗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9(12):198-199.
[2] 李其印.分級檢驗在血脂檢驗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3(25):485-486.
[3] 戴小波,黃小燕,曾朱君,等.分級檢驗方法學的建立及其在血脂生化檢驗中的應用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7(10):878-879.
[4] 彭晶,吳穎華.分級檢驗法應用于腎臟生化檢驗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7(16):153.
R 446.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9.036
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