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華 林淑華 李玉珍 王潔旋
人體力學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體位變換中的應用效果
王素華 林淑華 李玉珍 王潔旋
目的:探討人體力學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體位變換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創傷骨科住院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128例,將其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應用原有的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原有的基礎上應用人體力學原理指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由術側向健側、健側向術側側臥位以及平臥位的護理方法。比較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及壓瘡發生情況。結果:試驗組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應用人體力學原理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協助和指導患者變換體位能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實現安全、無痛、舒適的臥位護理。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人體力學;體位
人體力學是運用力學原理研究維持和掌握身體的平衡[1]。它基于人體生理解剖學、理論物理學的知識,研究人體運動器官的結構、功能與運動規律,從而指導人體防護與保健的平衡,以及人體從一種姿勢變成另一種姿勢時身體如何有效協調的一門科學。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為預防假體脫位,傳統的護理方法要求患者禁止術側臥位,只可采取平臥位、健側臥位和半坐臥位,這種限制性體位,不但不能減輕骶尾部皮膚壓力,極易發生壓瘡,而且不利于提高患者自主的臥位變換能力。壓瘡又是髖部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常規操作下仍有壓瘡發生,壓瘡是各級檢查的重要項目。隨著患者自我意識的增強,發生壓瘡,被視為未能提供符合標準護理的證據,易引發醫療糾紛。在臨床上,髖部手術的患者多數為老年人,體質弱,皮膚和皮下組織彈性差[2],針對以上問題,應用人體力學原理,指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由術側向健側側臥位、健側向術側側臥位以及平臥位的護理方法,變換過程中的角度選擇,可使患者自主地進行安全、無痛、舒適的臥位變換,有效地預防假體脫位、壓瘡的發生;調整患者身體重心的位置,幫助患者擺放舒適的體位,提高滿意度,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臥位護理提供更為有力的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創傷骨科住院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128例,其中男52例,女76例。并發高血壓病62例,糖尿病43例,冠心病24例。年齡最小62歲,最大96歲,平均年齡77歲。入選標準:62歲以上,有自知力,首次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排除標準:語言溝通障礙,無自知力,有嚴重限制體位的內科疾病患者。將其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原來的常規護理方法,術后第1天平臥位,第2天以后健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使用,健側臥位時翻身角度不超過45°,每2 h變換體位1次。 試驗組根據患者的配合度及體重,應用人體力學原理,不同時間采取二人協助、一人協助或自主臥位變換護理方法,主要步驟如下:(1)術后病情穩定,可兩人幫助患者術側向健側變換臥位,A操作者站在患者健側,一手扶患者對側肩膀,另一手扶腰背部,B操作者站在患者術側,屈膝,兩腿之間墊軟枕分開,一手由腰部伸入放置患者骶胛骨處,囑患者雙手扶床欄,三人同時(和/或完全由護理人員)用力由術側向健側側翻20°~30°,B操作者隨手將準備好5~8 cm高的軟枕墊入背臀部,同樣方法行健側向術側變換體位,每2 h翻身1次。(2)術后患者能配合,可一人協助患者先術側向健側變換臥位,指導患者雙手扶住對側床欄,先行將背腰部側轉部分,然后由操作者站在患者術側,屈膝,兩腿之間墊軟枕分開,將手由腰部伸入放置骶胛骨處(必要時,可將另一手從跨下伸入到骶胛骨處,另一手扶腰背部),與患者同時用力,由術側向健側側翻20°~30°,隨手將準備好5~8 cm高的軟枕墊入背臀部,同樣方法行健側向術側變換體位,每2 h翻身1次。(3)當拔除引流管后,可采用自主翻身法。由術側向健側變換臥位方法:患者雙手扶住對側床欄,患肢足跟用力抵住床面,保持患肢伸直位,術側下肢用力,利用雙手拉力、軀干旋轉力帶動下肢小范圍轉動,由術側向健側側臥20°~30°,隨手將準備好5~8 cm高的軟枕墊入背臀部。由健側向術側變換臥位方法:借助健肢彎曲,健足蹬床,其余操作步驟可同術側向健側臥位方法,并且在側臥時側翻20°~30°隨手將準備好5~8 cm高的軟枕墊入背臀部,每2 h翻身1次。 (4)平臥位時,可借助雙肩、雙肘、足部采取5點(或6點)支撐法,抬高腰臀部,并在抬高后-側置入軟枕,達到側臥的臥位護理方法。
1.3 觀察指標 (1)我院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滿意、很滿意4項。(2)壓瘡分期。Ⅰ期:患者的皮膚完整,出現紅斑,解壓后皮膚的顏色不會很快恢復正常;Ⅱ期:患者的受壓部位出現皮膚破損的情況,潰瘍比較淺表;Ⅲ期:全層的皮膚受損,包括患者自身皮下組織損傷或壞死[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2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比較(例)
隨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日臻成熟及手術患者日益增多,降低術后患者壓瘡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是骨科護理人員的重要工作。我們應用人體力學原理變換體位來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護理質量,因為體位護理是人體力學原理與臨床護理工作相結合的產物,是骨科護理專業應用最廣泛、最有實用價值的專業技能之一[4]。人體力學原理是人體大部分的運動,即骨骼肌牽引骨骼的運動, 是利用杠桿原理來完成的,也就是骨骼起著杠桿作用, 關節是運動的樞紐, 肌肉為力的來源[5]。人體的平衡和穩定是由其重量、支撐面的大小、重心的高低及重力線和支撐面邊緣之間的距離而決定的[6]。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病情穩定后,試驗組應用二人協助、一人協助變換體位法,并指導患者利用雙手拉力、軀干旋轉力帶動下肢小范圍轉動,由術側向健側側臥位、健側向術側側臥位,是應用人體力的順應性。應用這個原理變換體位的方法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傳統被動體位比較,能引導患者自己配合體位變換, 患者有了心理準備,不但提高了患者自行協助變換體位的配合程度,提高軀體移動能力,還可降低變換體位時疼痛程度,而且也減輕了護士的勞動強度, 使護患雙方彼此受益。在翻身調整側臥時的角度,主要健側向術側側臥位和術側向健側側臥位時的角度在20°~30°,則是根據人體力學原理,斜側臥位時增加了身體和床面的接觸面積,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受力面積增加,單位面積的皮膚所承受的壓力下降可有效減輕或避免骨隆突部位的受壓,而且術側身的角度不超過30°,確保手術部位、關節囊不受壓,使手術部位安全,與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不超過45°健側臥位比較,更能降低壓瘡發生率,防止髖關節內收、假體脫位,預防畸形,減輕患者不適。在指導借助患者雙肩、雙肘、足部采取5點(或6點)支撐法,抬高腰臀部,并在抬高腰骶部后置入軟枕,達到側臥的臥位,可有效降低壓瘡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人體力學原理采取的臥位護理方法具有以下優點:減輕護理勞動強度,提高患者自主臥位的變換能力;利于患者身心功能的恢復;為臥位護理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是基層醫院骨科實用的護理方法。
[1] 俞德榮.移動病人體位時應用人體力學原理的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1):133.
[2] 李 娟,朱婷文,闞翔翔,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體位護理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4,25(23):3493-3495.
[3] 洪哲云.壓瘡護理治療進展[J].海峽藥學,2010,22(3):187-188.
[4] 鄒春梅,何小燕,黃曉瑜,等.小腿交叉皮瓣移植術患者體位舒適護理[J].醫學信息,2010(6):1517-1518.
[5] 邢 曙,羅桂珍,陳平波.指導及協助髖部骨折患者利用人體力學原理進行自我翻身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9(9):48-49.
[6] 顧 杰,郭振興,呂 蒙.用人體平面剛體模型分析太極拳在水平作用力下的力學原理[J].邯鄲學院學報,2015,25(1):82-107.
(本文編輯 白晶晶)
515438 揭陽市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棉湖華僑醫院
王素華:女,大專,主管護師,護士長
2016-10-14)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