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礦山“分蛋糕”式開采現隱憂
近期,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高樂大理石礦中段3個采場采礦權租賃一事,引發了外界“涉嫌違法違規操作”“造成巨額國有資產流失”等置疑,多家網站轉載并持續發酵。
石材是“廣西東大門”賀州市的支柱產業,包括大理石綜合開發型加工制造、碳酸鈣新材料、人造崗石等,年產值超過150億元。特別是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礦山資源,使地處偏遠的賀州市備受關注。
高樂大理石礦區位于賀州市平桂管理區望高鎮新聯村境內,面積約0.45平方公里,是一座擁有25年開采歷史的國有礦山。礦權最早于1992年依申請在先的原則審批設立,由鐘山縣原土地管理部門頒發采礦許可證,采礦權人為鐘山縣石材開發加工總公司。
2000年后,該礦山采礦權證改由賀州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批頒發和延續登記;采礦權人也因行政區域調整、企業改制、重組等因素,更名為賀州市石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隸屬賀州市國資委監督管理。礦山目前使用的采礦權證經多次延續、變更登記后,有效期至2022年12月。
對于外界“采礦權審批是否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質疑,賀州市國土資源局回應稱,根據相關地質報告,高樂礦區累計查明大理石資源量(332)1143萬立方米,屬中小型礦山,在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審批發證權限范圍內,其礦業權的出租、抵押亦由該局批準。
據賀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何東介紹,在辦理礦業權延續、變更登記過程中,該局均按法定程序辦理,未發現違法違規審批行為。礦區歷年的礦產資源補償費、采礦權價款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等規費,均已全部繳清。僅2015年,石材開發公司就向該局繳納采礦權價款785.76萬元。
不過,礦山的部分采場在出租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瑕疵,尤其是手續不完善的問題。據介紹,采礦權人沒有按照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批復的8個采場進行租賃開采;在實施采礦權承租時,沒有向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提供承租人的資質條件證明、營業執照、租賃開采礦區范圍圖等相關材料。
“這些問題被發現后,我們已經責成采礦權人整改、補辦,并且在媒體報道后又重新進行了核查,目前相關手續已經報備完善到位。”何東表示,該局嚴格要求石材開發公司履行采礦權人的法定義務,明確已批準出租的采礦權不得出售、合資、合作、上市和設定抵押。承租人發生變化的,須重新申請辦理出租手續。
外界對高樂礦區采礦權租賃的質疑,主要集中在A、B、C號采場的出租上,具體來說是在租期的一再延長上。為還原這一事件真相,記者調取了當時3個采場采礦權申請、出租的審批材料。
材料顯示,2007年2月,石材開發公司與賀州市石牛塘石材公司簽訂了3份租賃合同,前者將高樂大理石礦中段A、B、C號采場礦業權出租給后者,租金為263萬元(鐘山縣政府會議紀要表述已經過價值評估)。其中A、B號采場租期為2006年12月-2016年12月;C號采場租期為2002年12月-2016年12月。
2008年1月,雙方又簽訂租賃補充合同,將3個采場的礦業權租期再延長10年,即從2016年12月延長至2026年12月,租金在原來基礎上浮10%,達到289.3萬元。爭議的焦點就在采礦權租期延長上,網傳僅此一項就造成國有資產流失31億元。
對此,賀州市石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廖紀鵬認為媒體報道中的估算與事實不符,3個采場不僅沒有這么高的價值,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過去也是不科學的。
據了解,作為一個開采多年的國有礦山,高樂大理石礦區2016年的開采量達到18萬立方米,開采規模在全國大理石礦山中也是相當大的。把礦區分成多個采場對外出租,是礦山設立以來長期形成的經營傳統。最多的時候,礦山被分割切塊成40個采場,出租給十幾家公司開采,無形中給礦山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隱憂。
對礦區“分蛋糕”式出租開采的運營模式,賀州市國資委副主任陳志堅顯得很無奈:“10多年前,賀州石材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石材開發公司作為礦業權人,沒有資金、技術和設備,無法自主開采,只能對外出租。”
礦山采場出租被質疑,個中因素極其復雜,特別是里面摻雜的歷史原因、礦區不和諧等等一時很難說得清。然而,國有礦山分割成多個采場,全部以出租的方式交給多個公司開采,這種運營模式是否值得反思?如何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最大限度激發市場的主體活力,提高礦山開采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
陳志堅表示,作為國有礦山企業的監管部門,當然不希望把采場出租出去,而是希望企業能夠自主經營,把產業鏈拉長拉大,通過自主開采、加工、銷售,最終達到提高經濟收益、強化礦山監管的目的。不過他也坦承,這在短時間內是很難實現的,企業過去簽訂的租賃合同目前來看只能繼續履行下去。
據了解,為加強對礦山開采的管理,目前賀州局已將高樂大理石礦區的采場從40個整合壓縮到16個,并督促采礦權人加強對承租人的監督管理,嚴格依法依規進行生產經營。
在采訪過程中,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礦山開采是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既涉及國有資產管理,也與礦區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相關部門不僅要依法審批、嚴格監管,更要加強綠色和諧礦山建設,讓礦山開采反哺當地百姓、造福礦區人民,為采礦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此外也有人提出,加強國有礦山企業改制已然迫在眉睫。作為國有礦山,如果把實業都轉租出去,自己坐下來當“房東”,難免讓承租者“反客為主”,既增加了監管成本,也很難激活市場的主體作用,到頭來只能是“肥”了個體,“瘦”了集體。
【記者手記】
廣西賀州高樂大理石礦區采場租賃一事,一些媒體報道時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到“是否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上。而記者調查采訪發現,比這更撓頭的則是礦山的經營管理模式。
一家擁有25年歷史的國有礦山開采企業,從始至終沒搞過開采,把礦山分成多個采場全部出租出去,這種“分蛋糕”式的開采,多少讓人有些意外,這也讓記者在采訪和實地查看過程中,對國有礦山企業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傾注了更多的關注。
過去,賀州高樂大理石礦并不好出租,一是有實力的企業少,二是開礦的風險大,很難找到合適的承租者。在這種情況下,分礦段出租開采是很無奈的選擇。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國有礦山開采企業改革的步伐如何才能跟得上?
有人說,以租賃方式進行礦山開采,這里面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歷史必然性;也有人說,對國有礦山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才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作為國有礦山企業,不應只滿足于當“包租婆”,而應著眼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市場的積極因素,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促進礦產資源的有序利用,當好資源開發利用的“掌門人”。
整合即優化,整合即效益,整合即集約。對國有礦山企業來說,需要的正是整合優化、改革創新的勇氣。(中國國土資源報)